参考消息网12月6日报道据德国《经济周刊》网站12月4日刊登题为《来自中国的竞争:“现实早已战胜德国人的傲慢”》的报道。
报道说,中国德国商会4日发布的会员调查显示,47%的受访在华德企认为,它们的中国竞争对手有可能或极有可能在5年内成为其所在行业的创新领导者,还有8%的企业认为目前情况就已如此。
一位在北京的德国顾问说:“在过去20年里,许多德国公司似乎认为仅凭它们的声誉就足以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中国,质量早已不再被视为德国的专属标志。中国制造商以无与伦比的价格提供创新产品。“现实早已战胜德国人的傲慢。”
据中国德国商会称,有92%的德国企业计划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
为了摆脱危机,许多在华德企都希望向本地市场学习。大众汽车公司也走上了这条道路:该公司在两年前显著调整了在华战略。它决定,中国业务的运营应更加独立于德国总部,以便在中国本地更快地做出决策。
大众汽车希望以此适应高速创新。该公司正大举投资合肥基地。这里现已发展成为电动汽车中心。目前,大众汽车已在该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创新中心。
其他德国公司也纷纷效仿。为了应对竞争和价格压力,它们越来越依靠“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根据中国德国商会的数据,目前40%在华德企的运营更加独立于德国总部,与去年相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显然,人们普遍认为,总部高层的决定往往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脱节。
51%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增加在华投资。其中,87%的企业认为保持竞争力是主要原因,这比去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德国企业对德国政府的对华态度表示不满。73%的受访企业希望中国作为合作伙伴获得更多重视。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执行董事奥利弗·厄姆斯2日在德国外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访华期间表示:“德国企业的在华业务增强了它们的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这一点在公众讨论中经常被忽视。”德国经济界期待政界提供更多支持,例如通过有针对性的形式来加强合作伙伴关系。
58%的受访企业认为,德国和欧盟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对其业务构成特殊挑战。厄姆斯认为,德国缺少对中国的差异化认识,而且普遍缺乏对华交往能力。
在华的德国经理人私下表达得更清楚。他们说,德国政府已经走上了“意识形态对抗路线”,已经形成了一种释放恐惧而非乐观的氛围。(编译/焦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