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嵚】

1898年8月6日,即甲午战争落幕三年多以后,刚刚遭受戊戌变法失败的康有为,在给朋友的信中愤然写下一段话:“(慈禧)向来阻挠新政,及铁路三千万,海军三千万,皆提为修颐和园”。

照康有为的意思,穷奢极欲的慈禧太后,为了住上舒服的颐和园,不顾吃相难看,连修铁路和组建海军的费用都大肆搜刮。要知道,清末日本的“吉野号”战舰,售价也就两百万两白银,慈禧一下子就“提走”了十多艘“吉野号”。“败家”手笔之大,令人瞠目。

而康有为的好徒弟梁启超,在1898年开始动笔写《戊戌政变记》时,对康有为爆出的这段猛料,他又做了详细说明,说在光绪十年的中法战争里,由于大清“见侮于法兰西”,于是君臣上下一咬牙,拨了三千万两白银买军舰,谁知刚买了几艘,剩下的钱全被慈禧挪走修颐和园了。这师徒俩的一唱一和,从此在近代舆论场投下一颗重磅炸弹,炸出一个今天依旧热门的话题:甲午之败,败于慈禧“挪用北洋水师军费”?

由于在“败家”这事儿上,慈禧一直很有知名度。以《庚子辛丑随鉴记实》,庚子年间慈禧逃到陕西,一年时间在当地花掉190万两白银。她自己还觉得“向在京师,膳费数倍于此,今可谓省矣”。不要脸到这个地步,很多后人也就宁可信其有。还有一些历史迷憧憬说,如果没有慈禧“挪用北洋水师军费”,清王朝必能组建一支超豪华舰队,岂不碾压日本?

这样的憧憬可信不?那就得先看看,慈禧真的“挪用北洋水师经费”了?

张嵚:甲午战败,慈禧的“祸”可不只是“挪用北洋水师军费”

图为1906年左右的颐和园景色民国图片资源库

慈禧不冤

在所有“慈禧挪用北洋水师经费”的传言里,都指责慈禧将这笔钱挪用去修颐和园。慈禧究竟冤不冤?就要先看看,北洋水师的经费是从哪里来的。

北洋水师的经费来源,在光绪十二年,由海军衙门负责。光绪十三年起,日常开支来自“海防常年经费”,而北洋铁甲舰、巡洋舰的经费,依然还是海军衙门支付。这海军衙门,则是和慈禧心心念的颐和园分外有缘。

虽然“颐和园”这个名字,是在光绪十四年二月初一定下来的。但早在距此两年前,即海军衙门成立早期,这个堪称“烧钱无底洞”的工程就早已巧立名目开工了,清史学者邹兆琦将海军衙门比作颐和园的“银库”,其大笔经费,常年累月往里扔。

其实,对于海军衙门来说,其职能也不止是管理北洋水师,甚至不止是海防建设。诸如“东北练兵”“修建铁路”都在其职权范围。当然,其最重要的工作,是修建三海、颐和园工程。特别是在光绪十二年八月,海军衙门正是以“奏请恢复昆明湖水操”的名义,推进了耗资巨大的颐和园工程。现代很多人说到“慈禧挪用北洋水师经费”,其实是把“海军衙门”与“北洋水师”混淆了。

那么,这颐和园工程,到底有没有动到北洋水师的军费呢?比较有名的就是一笔,即“万寿山集款”事件。光绪十四年冬天,由于颐和园工程款出现困难。主管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譞,授意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以办海军的名义向各省筹款,一共筹集了二百六十万两白银,号称“海军巨款”。

这笔钱此后被存入汇丰、怡和、德华等银行“生息”,所得的利息总共有四十多万两,也全数拨给了颐和园工程。至于二百六十万两白银的本金?一直到甲午战争爆发时,还大多“躺”在银行里。今天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慈禧挪用北洋水师军费”,说的就是这笔钱。

张嵚:甲午战败,慈禧的“祸”可不只是“挪用北洋水师军费”

外国银行一度掌握中国大量政府存款资料图

除了利息外,还有诸如以其他名目挪用的“海防专款”,北洋水师被直接挪用到颐和园工程的钱款,总数约在六十万两白银左右。这些钱对北洋水师意味着什么?从成军到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消耗了约两千三百万两白银的军费。而在甲午爆发前的五年里,北洋水师每年能获得一百三十七万两白银的拨款,比北洋水师建军早期还要高。这笔被挪用的钱,对于北洋水师来说,并未伤筋动骨。

而以海军史作者何昊宁的估算,甲午战争爆发前,作为对手的日本联合舰队,每年获得的军费在八百万两以上,是北洋水师军费的近六倍。这巨大的差距,也不是六十多万两白银能弥补的。以这个意义说,慈禧太后真的冤吗?

其实,单在“修颐和园”这事儿上,慈禧太后的错误,远远比“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严重得多。

有权任性的老太后

一些给慈禧太后洗白的人,常拿“海军巨款”说事儿。他们认为慈禧并没有动这笔本金,且在战争爆发后,其中一些钱还被清政府提取出来,用来应付战事。但是,正是因为“生息”的需要。在甲午海战前的关键几年,当北洋水师在维修、弹药等日常维护方面急需用钱时,这笔钱长期成了“死钱”,对于北洋水师的伤害,无疑非常巨大。

更重要的,则是对清王朝国计民生的破坏。

虽然慈禧直接挪用的北洋水师军费并不多,但主管北洋水师的海军衙门,正如学者邹兆琦形容,就是修建颐和园的“银库”,几乎绝大多数金钱窟窿,都是海军衙门设法填补。于是,海军衙门自然竭尽所能,从自己各个“业务范畴”处拼命刮钱。

比如光绪十七年,奕劻的奏折就告诉我们,自从颐和园开工起,海军衙门每年都要从军费里划出三十万两白银“拨给工程处应用”。只这一笔,对于晚清的海防来说,就好似挖肉。

至于海军衙门负责的铁路业务,也成了颐和园工程的“提款机”,光绪十七年年起开始修建的关东铁路,光绪十九年时就已修到了山海关。但因为颐和园工程差钱,只能被迫停工,每年二百多万两白银的铁路经费,也就扔进了颐和园。

此外还有赫赫有名的“海防捐”和“海防新捐”,同样是以办海军的名义募集的钱财,其数额堪称惊人。光绪二十年,官员文廷式的奏折里就认为,单是光绪十五年开始的海防新捐,五年里就聚敛了八百万两白银。当然,奕劻的奏折里也说,这些钱有一部分也用于海军。

可就是在甲午海战爆发的前夜,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提出,需要十五万两白银为舰船更换锅炉,但这个简单要求,都无法从海防新捐里要到拨款。清代李希圣《庚子国变记》里认为,“海防捐”与“海防新捐”筹措的钱,“实尽入颐和园”,学者邹兆琦则认为,这两项的钱,划拨入颐和园的,至少有三百五十万。

而只要了解“捐”的真实含义,我们就更能明白,这样的操作,带来的绝不只是金钱的消耗与国防的废弛,对于晚清早已烂透的吏治生态来说,更堪称雪上加霜。其对整个官僚机制的破坏力,更非金钱可以弥补。

另外还有以办海军的名义, 从外国银行办理的借款。李鸿章仅从德国华泰银行,就借出了五百万马克。这笔钱怎么还?本金由福建海关负担,利息则由多个海关“分摊报效”,说到底,还是老百姓买单。

张嵚:甲午战败,慈禧的“祸”可不只是“挪用北洋水师军费”

北洋水师军舰中弹起火影视剧照

就连担负着北洋海军军火供应的天津制造局,也没逃了这个“坑”。颐和园的电灯机器,几乎全由天津制造局报销。此外还要无偿提供电灯、轮船、小铁路,总价在四十万两以上。于是甲午战争前,史册里留下了奇特的一幕:即将迎接血战的北洋舰队,所用弹药极度老旧,先进的开花弹稀缺。而对此无能为力的天津制造局,却在为颐和园提供着各种现代化生活设施,全是同时期世界最先进……

仅仅看这些“经费来源”,百年后的我们看到的,何止是金钱与资源的消耗?看到的更是一个大战前夜,乱象丛生的晚清王朝:日常建设经费被占用,铁路被迫停工,捐税横行,宵小之徒只凭一纸海防捐,就堂而皇之摊上官府,朝廷压力剧增,军备日益废弛。那让慈禧太后心心念的颐和园,热火朝天的场面,却分明更像一只吞金兽,榨干晚清军民的血肉……

如果仅仅以“挪用北洋水师军费”来吐槽慈禧太后,恰恰是忽略了这位老太后的有权任性。

让人无语的尾声

其实,在“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师”的争论里,有一则真实故事,更让我们一声叹息。

光绪二十一年(1895),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为颐和园专业填坑二十年的海军衙门也被裁撤。晚清王朝更因《马关条约》背负了巨额的债务。但这让慈禧享受晚年生活的颐和园,依然在“吞金”。清王朝每年的“洋药(鸦片)厘金”也全数归了工程处,继续往这个无底洞里扔。而后历经庚子国难,百废待兴,每年维修颐和园的十五万两银子,却是一分不能少,直到宣统元年,才减为五万两白银。这之后仅仅两年,就是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

今天依然华丽的颐和园,就是晚清那段灰色历史,最为醒目的注脚。

参考资料:

何昊宇《世界海权博弈史》

邹兆琦《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造颐和园史实考证》

戚其章《颐和园工程与北洋海军》

张嵚:甲午战败,慈禧的“祸”可不只是“挪用北洋水师军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