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对于前府后庙有何说法和官邸制的中国古代的官邸制,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前府后庙有何说法和官邸制的中国古代的官邸制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前府后庙有何说法
前府后庙是指一种古代官员住房制度。
古代官员住房制度也叫“官邸制”。
古代做官有“回避制度”,不允许官员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避免亲友邻里请托徇情。官员异地做官,朝廷就不能不考虑异地仕宦一家老小的住房问题。
中国的官邸制和吏舍制早在西汉初期就已形成,《汉书》记载“御史府吏舍百余区”,可见汉代各部门官邸吏舍之多。秦汉以后,地方官和京朝官入住官邸的实际情况因客观条件而各有差异,呈现不同的走向。
凡守、令、丞、尉或督、抚、司、道等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官佐,即现在的班子成员,一律携带随任家属免费入住建造在衙署围墙内的官邸,这既是政治待遇,又是纪律。
其他功曹、主簿、参军等,就是办公室主任、处长、之类中层干部,只要是当地政府拥有产权的空置房屋,通常也能享受廉价入住的待遇。
相反,京朝官住房的解决方式却经历了很大变化。由于京朝机构及供职人数的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无力再沿袭两汉时的大包大揽,到隋唐时,绝大多数的中央部门都不再提供官邸,京朝官的居住形式开始多元化。
在地方,凡州郡府县各级的官邸,按规定都是圈造在衙署即机关大院以内的,俗称“内衙”,并用屋宇式的宅门同以大堂为中心的办公区域划出界线,严禁另开后门或边门,以此对跟随入住官邸的亲属在起居活动上加以限制。
此外各级衙署连同大墙内官邸吏舍的形制和基本结构,也有工部颁布的统一标准。
旧时官场上有“官不修衙”的传统,尤其忌讳修建官邸,所以多数官邸的住房条件都很差劲。
官邸既然是为官员在任期内提供的住房,故官员一旦解任或离职,马上得迁出来让给继任者。通常搬出官邸后,卸任官员仓促间多以借住驿舍或庙宇为过渡。官员搬出官邸时不得带走任何公家用品,也是历代的规矩,即使贵为宰相亦不得违犯。
扩展资料:
唐玄宗时任相的姚崇,因为首都中心地段房价太贵,所以只能在偏远的“郊区”买房;为上下班方便,又在办公地点附近的旅馆里包了一间房,终因起居失调而“病”。
玄宗得知真相后,“诏徙寓四方馆”,就是在专门接待周边少数民族和外邦使节的涉外高级宾馆里,为他开一个套房,以方便家人同住照顾。
但“(姚)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最终还是政府出钱,在位居长安中心地段的兴宁坊为他新盖了一座他认为合适的官邸,姚崇才免除了挤旅馆的苦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邸制
官邸制的中国古代的官邸制
中国古代实际上也实行过“官邸制”。
古代做官有“回避制度”,不允许官员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避免亲友邻里请托徇情。官员异地做官,朝廷就不能不考虑异地仕宦一家老小的住房问题。
自秦汉以来,开始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即“官舍”(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官邸,拥有使用权,不拥有产权),并逐渐趋向制度化。
东汉王充《论衡·诘术篇》称:“府廷之内,吏舍比属”(汉时“吏”之概念包含“官”义),可见,当时官邸的规模相当大。不过,这大约是两汉时官员较少的缘故,朝廷能为官员提供免费住房。
到了唐朝,朝廷不再为京官提供免费官邸,而是采取租住制,官员在京没有买房的,可以租住政府的官邸。不过,朝廷对那些德高望重的大臣,还是允许他们免费住官邸。譬如,宰相李日知就住在官邸,他瞒着家人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被皇帝批准了,“及还饰袋,将出居别业”,回到官邸告诉家人,被老婆痛骂一顿:“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
白居易任礼部主客郎中时,级别是正九品,每月工资一万六千钱,收入不算很低,但仍然买不起房子,只好在长安东郊长乐里租了四间茅屋。他后来攒了一些钱,在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周边,买下一处宅子,算是有了自己的房子。
宋承唐制,为官员备有官邸,为了管理这些官邸,自京都到各地州府,都设有“房管局”,叫楼店务(后改名店宅务),负责官邸的修造、维护和出租。官员在京都任职而又无私房的,可以向“房管局”提出申请租住,租房在古代叫“僦”。杨砺官居枢密副使,也租住“房管局”的房子。他死后,宋真宗登门悼念,发现这位与副宰相平级的大员租居的官舍竟在一条小巷里,皇帝的乘轿都抬不进去。
明代住房政策有所变化,就是可以一次性买断公房。当时制度规定,每个京官都可依品秩高低,配给勤务员、伙夫、马夫、门卫、抄写员等皂役,如果不要这些人员的话,可以折算成工食银归己有。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