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3月5日文章,原题: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史无前例,但制裁可能会削弱它们本来要捍卫的体系 “禁止俄罗斯使用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支付系统)”。2月最后一个周末,欧洲各地示威活动中所展示的标语堪称时代标志。过去那种直截了当的要求,如“武装南非工人”和“禁止轰炸”被取代了。

切断俄罗斯与世界金融动脉之间联系的经济措施,是不愿在战场上与核对手交锋的西方国家敢于挥舞的最有力工具,但它们使用得几乎有些残酷。毕竟,现代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受到过此类武器的严重打击。

美国制裁名单一再加长

历史学家尼古拉斯·穆德在新书《经济武器》中称制裁是“自由国际主义最持久的创新之一”。过去几十年,制裁的使用日益频繁。自2000年以来,美国制裁名单上的个人和实体数量已增加了10倍以上。为了更精确地打击,新手段层见叠出。对普京政府进行制裁的决定将显示出制裁所能达到的效果——以及可能的,其意外的代价会有多大。

在讨论是否将俄罗斯银行拒之门外,使其更难处理国际支付时,西方盟国同意针对其中的七家银行,避开了资产规模最大的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美国做得更绝,干脆切断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和俄罗斯第二大银行俄罗斯外贸银行与美国金融系统之间的联系。不过,最有力的金融制裁不是针对俄罗斯的商业银行,而是打击其中央银行。美国与欧洲一起行动,禁止一系列机构与俄罗斯央行进行交易,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

除了猛烈的金融火力,西方还推出了“温火型”制裁。出口管制将限制俄罗斯为其军事和高科技部门购买部件,使其无法获得从尖端机械到芯片的高科技产品。这些措施不仅适用于美国制造的产品,也适用于那些在第三国制造和运输的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

金融机构花500亿规避风险

没有人认为仅靠制裁就能迫使普京退却。不过,实施制裁的政府希望它们所造成的惩罚和孤立以及可能产生的威慑作用,能够证明制裁有理。

衡量制裁成功与否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难以将其影响与其他经济力量,有时也包括军事力量的影响区分开。但也有少数成功例子。也许最快的一次是在1956年苏伊士危机期间,美国威胁抛售英镑债券并阻止英国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几周后,英法放弃了对埃及的入侵。

不过,制裁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时是因为制裁本来就是象征性的,或者被发起制裁国家的内部利益集团削弱了。制裁的意义在于利用不对称性,给对手的伤害远大于对自己的伤害,但总有一些人要承担代价,比如经济损失。过去10年,银行和公司遵守制裁的成本急剧上升。数据公司LexisNexis的数据显示,2020年,仅金融机构就在全球花费了超过500亿美元用于筛选客户,以规避制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