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托卡马克之冠】

中日之间相对正常的外交关系已年过半百,但这种关系的质量、深度和广度,与其时长显然不成正比。

·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对日应激状态

在最近东亚波谲云诡的局势中,日方的一系列行为就是上述事实的最佳例证。

先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要求中国军队停止在台海周边的军演,之后日本驻华大使放言中日关系“即将发生重大变化”,随后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活动庆典中止。而在日本无条件投降77周年之际,岸田还委托他人以自民党总裁的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了“玉串料”(即祭祀费)。

NHK相关报道截图

而我们把目光从日本官方行为扩展到整个中国社会,就会发现当下中国社会,涉日或由涉日因素引发的舆论风暴层出不穷。

以最近为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陆续出现了包括“安倍晋三被刺杀引爆国内舆论热潮”、“夏日祭取消”、“南京玄奘寺供奉战犯牌位”、“女子街头穿和服拍照被警方带走”等诸多热点事件。

若是进一步向前追溯,还有诸如“精日”分子穿着侵华日军军装在烈士陵园拍照、女子穿着和服在武汉大学看樱花、影视界以倭代唐、钓鱼岛争端、日方在南京大屠杀一事上无休止的狡辩、731部队、慰安妇、琉球群岛等等诸多问题。

可以看到,中日之间几乎所有关联因素都能随时势而演化成舆论焦点,从文化产品到商业贸易,从生活习惯到衣食住行,甚至连日本品牌的家用轿车都是潜在敏感因素。

几乎可以这么说,一切与日本有关联的元素,在中国社会都具有或明显或潜在的敏感性,整个中国社会在涉日问题上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根源在于“两个不彻底”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目前几乎是以打地鼠的方式去处理此类问题,每有一个涉日问题演变为社会热点,就一哄而上乱打一气,各种反思、深挖、剖析、起底、解构全来一遍,全社会思想里面作斗争、灵魂深处闹革命,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精日”又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