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牧之教授在2001年“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上做基调演讲。当时还有清成忠男法政大学校长、伊藤滋早稻田大学教授等日本著名专家专程前往参会。图片出处:云河都市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2001年我们通过“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等活动在国内提出大城市群发展战略,获得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二是中国加入WTO。

2001年很像是历史的一道切换门。此后,出口和城市化作为两个强劲的引擎,将中国推入了一个全新的大发展时代。20年来,中国的货物出口增长了9倍,城镇人口翻番,实际市区面积增长了2倍,GDP增长了10倍,这些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淅:和日本比较,中国的城市发展呈现出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过去十年,您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精力研发“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

周牧之:日本的城市经过了多年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比如我居住的吉祥寺,属于东京卫星城武藏野市在JR中央线上的一个街区,交通非常方便。吉祥寺常年位居日本人“最向往居住地”的榜首,人均纳税金额也一直是全日本首位。

在吉祥寺车站周边半径500米范围内聚集了1500家以上的餐饮店和上千家的零售店,而且这些餐饮和零售店大多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在这里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连锁店比例很少。

个性化和多样化实际上是城市发展的成熟表现,正是个性和多样性吸引了高收入人群扎堆吉祥寺。

相比之下,在中国千城一面,千店一面的现象还较普遍,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还需要时间的积淀。这些年来,大多数的中国城市仍然注重追求体现“开发”的GDP、人口规模、工业产值等硬性指标,其实城市的成长模式和品质更重要。

2001年在上海和广州召开“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上,我在报告中就强调,“开发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并不是都会成功的,并不是可以无限制、无计划地进行下去的。与开发相比,保存和再生对城市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过去十年,我们花了大量精力研发了一套综合评价中国地级以上所有城市(297个城市)的指标体系——“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这套涵盖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由882组数据组成的评价体系已经正式发布了5次。希望它能够为推动中国城市更综合地、更智慧地、更成熟地发展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