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原泉】

从2022年初至今,国际关系格局中最大的“黑天鹅”事件,莫过于2022年2月底俄罗斯乌克兰——这两个主要民族为东斯拉夫-罗斯斯拉夫人的国家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

外界普遍认为,俄乌冲突是苏联解体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所遭遇的最大挑战。而俄乌过去一年在战场上打得有来有往,胜负难解,任何一方都没有对另一方形成压倒性的态势,让战争在新的一年、乃至未来更长时间内的走向蒙上一层迷雾,也使其对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充满不确定性。

显而易见,俄乌冲突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百年未有”的复杂和凶险,而中国如何在这纷繁复杂、充满未知变数的环境下处理中俄、中乌、中美等关系,乃至如何自洽,自然成为我们在今后较长时间内需要应对的棘手问题。

中国对俄乌冲突的立场是稳定和一贯的:2022年2月24日,时任国务委员兼外长的王毅在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通话时表示,中方“一贯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我们也看到,乌克兰问题有其复杂和特殊的历史经纬,理解俄方在安全问题上的合理关切。中方主张应彻底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对话谈判,最终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用简短的话语,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方在俄乌冲突当中所持的立场。此后,中方先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这一立场,坚持至今。

对于中国为何在俄乌冲突中采取这一立场,广大国人都颇为关注。但自从冲突爆发以来,有一种类似“乌克兰恩情论”“中国应当报恩”的声音,一直在华人互联网、舆论界有一定市场,特别是被部分怀揣着各种目的网民所利用,煽动国内舆论的对立撕裂,比如包括但不限于朴素同情乌克兰人民的遭遇,由于历史恩怨看不惯当下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由于俄乌冲突影响自身工作生活,单纯对俄罗斯或普京不满,以及一些网络“1450”等等。

其中,最典型的“包装”便是借苏联解体后中乌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反复刺激着国内舆论对于该采取何种立场的争论,这其中便夹杂着上述提到的“恩情论”声音。

首先应当承认的是,从苏联解体至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前,中国和乌克兰开展了长期的军事技术合作。据统计,截至2015年,乌克兰向中国转让出口了30个大类的军事技术,涵盖了船舰动力系统、大型运输机设计、超音速高级教练机、坦克发动机和空对空导弹等关键领域,其中包括众多军迷耳熟能详的武器装备,如”辽宁号”航母,“雪龙号”破冰船,歼15舰载机等,都是依托乌方提供的技术发展起来的。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国防军事工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