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而言,中国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与乌克兰当局所努力的方向相左,因此乌克兰当局对同中国开展军事技术合作本身就持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的)轻视的立场,中方所能开出的合作条件也较为有限。

而中乌两国军事技术合作之所以能进行下去,并为双方带来巨大收益,更多的是基于时任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以及中国各路政府、民间人士出于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懈坚持:须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仅仅对原苏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也大大压缩了中国的国际活动空间,对我们的国际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尽管如此,时任国家领导人在自身面临极大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长远眼光,创造条件与乌克兰军工企业和专家技术人员个人进行“抢救性合作”。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中国留苏学生的优秀代表、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就主持推进了针对包括乌克兰在内的独联体各国人才引进的“双引计划”,从国家层面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此外,各路政府和民间人士,从国家、民族及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面对包括乌克兰在内的独联体国家陷入混乱失序的时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官方和民间、正规和非正规的渠道,以各种方式与乌克兰军工企业和专家学者建立联系,而其中相当大部分的合作关系是“非正规”的、甚至是“不合规”的。

正是官方和民间、正规和非正规并举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方式建立起了合作关系,才使得中国与乌克兰的军事合作在起点虽不如西方国家,但最终在投入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可见,与其说感谢乌方的“恩情”,不如感谢时任国家领导人的眼光和各界人士的负重前行;至于对乌克兰当局的感激,就更无从谈起了。

第三,也是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点,自2014年“颜色革命”后上台的乌克兰当局,同2014年以前有着重大区别。现今乌克兰当局与过去的历史做完全切割,彻底倒向西方,甚至对中乌合作进行一定程度的阻挠和破坏,抹煞了中乌军事技术合作的意义,也瓦解了日后得以继续进行的情感基础和政治互信,因而合作的前景可以说黯淡无光。

在此,笔者还想提请大家回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相对于具体细节鲜为人知、扑朔迷离且引人无尽猜测的军事技术合作而言,笔者认为中乌两国交往中最为中国普通老百姓所熟知的成果,莫过于1999年中乌合拍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剧目,该剧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改编自外国名著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的播出,将久违了的共产主义战士——保尔.柯察金的高大形象再次生动地展示在了中国观众面前,国内当时引发巨大的轰动,堪称“现象级”的电视剧。通过该电视剧,很多改革开放后成长的第一代认识了保尔,并被他身上所散发的共产主义者的高尚品格所感染。而更多的观众则通过这部电视剧的播出,第一次深入认识和了解了乌克兰这个国家,并对其人民产生了朴素而美好的感情。对中国人民来说,这部剧成为中乌民间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