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修修补补直到1963年才实现批量生产,之后以歼-6的名称投入大规模生产,年产高达400架,生产周期超过20年,沈阳生产的歼-6有歼-6甲1乙全天候拦截型,歼-61/II高空拦截型,歼-61/III高机动型,歼-6C侦察型,歼教-6教练型,总产量超过4000架,直到1983年才结束生产并先后拆除生产线。歼-6是中国空军60年代到80年代的主力装备,但飞行性能差,设备简单,只能在昼间用落后的航炮打近战,只具备有限战斗力,中国空军对歼-6的性能从来就没有满意过,但这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能力的极限,为了改善飞行性能,中国航空工业通过削弱火力、减少设备尽可能减轻重量将歼-61/II高空拦截型提高几百米升限,但产生的设计问题严重影响了其他性能。

歼-6本来就短腿,改进航程还要降低使用落后驾束制导PL-1导弹和零战绩的PL-2导弹的歼-6几乎无法正面对抗,尽管歼-6在国土防空战中击落23架美国飞机,但大部分是高速突袭击落的,在东南沿海大部分拦截RF-10l侦察机任务都以失败告终,并在与美国战斗机的较量中发现美国战斗机的性能优越。70年代,美国三代机F-14试飞成功,中国歼击机技术还停留在50年代中期,在役的全天候歼击机主要是歼-5甲和歼-6甲型,几乎没有能够与第三代歼击机抗衡的型号。

第一种列装的“霹雳”-2空空导弹直到1977年底才挂载在600架歼6歼击机上,歼6歼击机内外挂武器仅有1454千米,挂载近程空空导弹后更慢了,而第三代战斗机最高速度达2400千米,而且第三代战斗机的雷达可发现40千米外的目标,中程空空导弹可打击30千米以外的目标,歼6歼击机配备的雷达测距器作用距离只有2000米,改装了雷达测距器也仅有6千米,中国空军在60年代已经清楚歼-6存在的缺陷,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也开始新飞机研发项目,为了降低风险,在歼-7基础上简单加大机身和机翼加多一台发动机,将推比从0.7提高到0.9以上,爬升率增加到220米/秒,为了保持重心只能加长前机身,机体太长刚度就不够,为了能在2.2倍音速飞行又加大垂尾和后掠角,造成舵面速度越高刚度越差的问题。机体加长更麻烦的是滚转和侧滑交织在一-起,速度越高操纵性就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