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叨叨

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提上行李箱,带着无限遗憾登机离开中国。

这个曾经为中国教育做出巨大贡献、曾经为美国在华利益出谋划策的美国外交官,在此刻还不知道,他即将成为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替罪羊,然后面对自己被丢弃、被怀疑的凄凉晚年。

别了,司徒雷登!中国从此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司徒雷登的悲剧,是许多美国“知华派”的缩影。有人说,这样的悲剧是中国的遗憾。

但是错了,这是美国的悲哀。

1

如果没有接受“美国驻华大使”这个身份,司徒雷登或许将成为中国人最尊重的美国教育家。

他出生在中国杭州,直到11岁才回到美国。那时,他能讲一口流利的杭州话,英文却结结巴巴;在电灯和汽车的世界里,他更熟悉煤油灯和黄包车。因此,他成为被同龄人排斥和嘲笑的“乡巴佬”。

年幼的司徒雷登有一种隐约的尴尬,而这种尴尬将伴随他一生:在中国人眼中,他是个“洋鬼子”;在美国人眼中,他又太中国了。

在美国接受系统教育之后,他带着新婚妻子再次回到中国,办了一件大事。

创办燕京大学。

别了,司徒雷登!中国从此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这所大学虽然只存在了30多年,注册学生统共不过万余人,却产生了53名两院院士,校友包括冰心、费孝通、杨绛、钱穆等一批著名学者,后来成为外交部长的黄华,也曾是司徒雷登的学生。

在这背后,是司徒雷登的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四处筹募巨款,招揽名师,自己却一生简朴,素无积蓄。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司徒雷登同情、支持抗日运动,甚至自己带着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抗日口号。在二战期间,他与许多中国人一起,被日军关押直至战争结束。

别了,司徒雷登!中国从此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1946年,在他的七十岁生日宴会上,国共两党都派出高官参加,国民政府还颁发“嘉奖令”,赞扬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

也就是这一年,司徒雷登的命运发生了转变——他被马歇尔相中,成为新任美国驻华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