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我们过去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在基础理论上作了准备,投了几千亿培养了一批研究基础理论的科学家、技术诀窍的专家。他们一直在爬科学的“喜马拉雅山”。当我们受打压时,就请这些科学家到“山脚”来“放羊”、“种地”……,拿着“手术刀”参加“杀猪”的战斗。我们用三年时间内完成 13000 + 颗器件的替代开发、4000 + 电路板的反复换板开发……。直到现在我们电路板才稳定下来,因为我们有国产的零部件供应了。

今年 4 月份我们的 MetaERP 将会宣誓,完全用自己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器和语言……,做出了自己的管理系统 MetaERP 软件。MetaERP 已经历了公司全球各部门的应用实战考验,经过了公司的总账使用年度结算考验,我们公司的账是业界中很复杂的,已成功地证明 MetaERP 是有把握推广的。许多设计工具也上华为云公开给社会应用,逐步克服了断供的尴尬。

过去我们大量的研究都与西方国家大学合作,目前已开始和国内大学加强合作,这与我个人的指导思想变化有关系。我们往更前沿走的路上,逐步也会在国内加强这方面的合作。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互相了解,有什么疑问,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提问:我们学校想筹建未来技术学院,我们在设计时候就想,如果能够了解像华为这样的创新企业的一些未来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给学生更多发展的引导和空间,将能够促进未来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作为教育界自己的想法,不知道华为在未来技术人才方面和高校合作是否也有相应的想法和具体的措施?

任正非:这可能涉及国家的体制设计。我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范内瓦布什有本书《科学:无尽的前沿》写得挺好,科学就是无尽的前沿,未知的才叫科学。从这个角度,教育和科学是一样的,教育不一定要有准确答案,准确答案不一定是学校的需求。

别人家有位在 MIT 读博士的小孩对我说,他们没有讲义,也没有课本;老师上来讲一通,黑板上写一通,指定一批参考读物;几名教授讲课时互相批判,各有各的观点,各自推荐一些参考书指导你去读;然后你写,写文章不需要结果,只要思维逻辑是合适的,老师就给你打分了,这就是科学。老师讲的是他正在研究的前沿,他自己也未完全明白,科学是一代一代去努力的。博士只要有思想方法,不一定会有结果,有些科学太遥远,一步很难证明,过程正确也是好的。我们火花奖也不一定要有“结果”才行,否则怎么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如果教育总是追求结果,学生思想就会被约束。所以,不能太实用主义,以需求为导向,牵引中国前进是不够的。教育应该放开让学生“胡思乱想”,只要他想的逻辑相吻合,就不要去约束他。读书是为了拿到开门的“钥匙”,关键是读一个方法学,运用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怎么组合、怎么拼接,这就是大学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