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李院长终于没有架得住笔者的软磨硬泡,2月16日清晨,笔者如约来到了李院长办公室。

话题首先从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国家重大专项身上打开。

实际上,航空工业有个惯例,就是在一架飞机上,用到的新研制成品比例,不能超过30%,否则研制的风险就会相当大,而重大专项要实现跨越赶超,新成品的比例超过90%,并且研制周期要求苛刻,用西方人的习惯,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没有办法,如果降低风险,那就只能在性能上作出让步,那么重大专项赶超世界就依然是个梦。重大专项研制是在创造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对于李守泽和他带领的团队来说是如山的压力。

“您有过动摇的时刻吗?”我直截了当地向李院长询问。

“我们的工作可以说是如履薄冰,但要说动摇,一丝一毫也不能允许!”李守泽用知识分子的认真劲向我解释:“重大专项是国家级创新,要通过它实现系列化产业化发展,拉动我们国家工业科技能力和关键技术进步,建立全国全行业的研发平台。几十个系统,上百家研制单位,涉及到电子、航天、冶金、兵器、材料、化工等十几个行业,作为牵头单位的我们,如果产生丝毫的动摇退缩,那给项目带来的将是毁灭,航空工业将承受巨大挫折。我至今难忘温家宝总理来我们这时说的那句话‘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说话是要算数的。让它早日飞上蓝天,这是国家的意志!现在国家的意志就在你们身上,你们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所以,再苦再难,我们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成功。”李院长语气平静却坚定有力。

如今站在一飞院院长、国家重大专项现场总指挥位置上的李守泽,表现出的是镇定自若、坦然沉着。思维缜密、出色的指挥协调能力,为李守泽在业界博得了赞扬:思路清晰,总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心里素质极端过硬。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心理素质极佳的汉子,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做到对飞机研制的每一道环节,每一道流程胸有成竹。一次出差回来,由于飞机晚点,回到阎良已是深夜,他告诉司机直接送他去办公室,这已经形成了惯例。出差回来后无论什么时间,他的第一站一定是先到单位,批阅积累的文件,梳理近段时期工作的各个环节,“还有哪些薄弱环节?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考虑到?一旦出了问题如何应对?”吃饭的时间,这边嘴里嚼着饭菜,那边脑子一刻不停的转——千百个哪怕最细微的环节,都在李守泽的脑海里翻来覆去,无数遍的过“电影”。

李守泽说,搞飞机设计,必须把工作做到前面。一切细节,一切问题都必须解决好,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必须“一切尽在掌握中”。此前所有压力,得咬牙扛着,并一一消解掉,“一个人做工作,信息量、信息面一定要比你工作所需的信息面要宽、要大、要深,这样对相关的事物判断分析才能准确到位。”“只有对一件事吃透了,才能产生自信。心里踏实了,才能举重若轻.”李守泽说。

“心中有数”的李守泽将一飞院的体系化建设管理创新作为重点。面对多型号交叉进行的现状,探索出一飞院多项目下的科研计划管理模式,建立科研计划三级体系,明确各级责任体系;开发出一飞院科研计划管理平台,实现了计划的网上下达、分解、考核的数字化管理模式;通过科研周例会及项目中期评估会等形式,对科研计划的执行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估,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构建出具有一飞院特色的柔性矩阵式项目管理机制,项目全寿命周期综合管理,有效解决了一飞院多型号并行的矛盾。

在李守泽主持下,一飞院开始大力实施专业整合,提升研发能力和效率,开展专业设计流程的梳理与优化,强化设计与试验、试制、试飞等一体化运行,建立了里程碑节点评审制度和全过程状态管理,控制了型号研制的风险;在他的倡导要求下,一飞院将综合平衡计分卡融入科研管理体系,建立起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绩效考核体系和科研工作量日志制度,有效提高了科研生产系统的运行;面向飞机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初步解决了知识积累和传承,带动了一飞院预发展型号的设计和创新;知识工程、全数字化协同平台、高速信息化网络的建立和高速推进,使一飞院在完成型号任务的同时也为后续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