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美国空军在利比亚支援“奥德赛黎明”行动的过程中,坠毁了一架F-15I战斗机,两名飞行员跳伞逃生。两个小时后,包括两架MV-22B“鱼鹰”在内的一支海军陆战队战术营救编队,从距离出事地点130海里之外的美国海军“奇尔沙治”号两栖船坞登陆舰上起飞赶去救援。到达目标区域上空后,一架“鱼鹰”在短短90秒钟内就完成了临时降落、接人登机、起飞离开的所有动作,创造了一个教科书式的战场搜救范例。

  “鱼鹰”还能够在战时和平时用来执行远距离物资补给和医疗救助任务。在2010年1月的海地地震中,“鱼鹰”于夜间率先抵达了受灾的内陆地区,运送了大批救灾物资和医疗人员,成为人道主义救援和灾害救助行动的主力。

  到目前为止,美军对“鱼鹰”在战场上的总体表现是比较满意的,但“鱼鹰”运输机的使用也有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维护保养和作战协同两大难题。

  “鱼鹰”拥有极为复杂的机体结构,常规条件下都比其他机型难保养,更别说在阿富汗这种条件极其恶劣的战场环境中。尘土和持续高温使机上电子设备和发动机的寿命大幅缩短。频繁更换发动机使“鱼鹰”飞行中队始终无法保持高出动率。美军统计发现,现役“鱼鹰”运输机的整体战备率只有53%,远没有达到制造商承诺的82%。这导致“鱼鹰”的使用成本大幅攀升,即使买得起也可能用不起。这也是“鱼鹰”产量一直不高的重要原因。

  另外,在战场上,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主力攻击直升机AH-1“眼镜蛇”,飞行速度赶不上“鱼鹰”,如果将两种机型编队作战,就必须放弃“鱼鹰”自身的速度优势。因此,“鱼鹰”在作战时几乎没有“战友”,只能凭借自身微弱的火力独立行动,危险性很高,这也限制了“鱼鹰”能力的发挥。

  尽管外界对“鱼鹰”高昂的采购和运行费用存在质疑,美国军方却对这一“未来之星”充满了信心,与制造商一起对其不断进行改进。近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再次斥资49亿美元订购了22架“鱼鹰”运输机,美国陆军和空军也都表示要在未来大批量采购按照自身需求改造的“鱼鹰”,以提高战场战术机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