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用“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来形容有点夸张,但确实从梁训瑄身上,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必须抓住主动权” “技术是买不来的”

  每每跟外界交流,梁训瑄总是不忘强调这点。他曾经告诉记者,因为搞了一辈子海外采购和海外收购,他的深刻感受是“一定要掌握技术,而想要掌握技术,就一定要控制工厂和人才,因为没有人才、工厂特殊的机床和制造设备,即便买回图纸,我们也制造不出来。”

  一直以来,技术上的瓶颈是本土品牌机床厂商与欧美先进企业最主要差距。

  “产品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与先进国家同类、同档次产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相信这种言语,行业内人士应该不会陌生,而这种共识机床行业内无人不晓。实际上,技术依赖一直是中国机床行业发展的弊病。

  在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会上,不难发现大量本土品牌机床产品,要么关键的核心部件产自日本、要么搭载德国数控系统……技术依赖痕迹随处可见。

  不可否认,在二十余年间通过消化吸收、合作生产等方式,我国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不过,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陷入“落后——赶超——再落后——再赶超”的怪圈。

  要打破这种怪圈,必须在自主技术研发上有所突破,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无疑需行业内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开阔眼界,近距离参观考察国内同类产品也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潜移默化式的知识储存会为产品的更新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