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予:作为一名飞行教员,我有太多的疑问

那么航空历史上有没有水平尾翼断裂导致的先例?

1985年8月12日,一个深秋的傍晚,“鬼节”快结束了,数百万日本人忙着回老家吊唁祖先。执飞日航123航班的一架波音747-100SR客机,从羽田机场起飞前往大阪,飞机几乎满员,机组15人,乘客509人。

里予:作为一名飞行教员,我有太多的疑问

起飞后12分钟,飞机爬升到7300米高空时,垂直尾翼被压差撕断,飞机进入起伏循环,上下几百米地翻腾。虽然飞行员十分了不起,与飞机搏斗了半个小时,最终还是撞毁在丛山峻岭中。

而这次MU5735航班的搜索进度和飞行数据又有哪些可能?

里予:作为一名飞行教员,我有太多的疑问

以下是根据当时的飞行数据来进行一些假设:

图中的阶段1:飞机忽然之间开始掉飞行高度,这个下降率在26秒之内,从平飞到每分钟3万英尺,这是什么概念?1分钟之内,如果飞机保持当前的下降率,就可以砸向地面。

机组可能的反应:一定是先控制住速度,高度,航向。拉升,尽一切可能的拉升。

客舱可能的反应:乘务员也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巡航阶段,忽然的失重感;由于巡航阶段很多乘客一定会松开保险带,很多乘客一定发生了因为失重的弹跳。此刻,乘务员一定根据客舱施压程序,稳定大家情绪,提醒每一位乘客系好安全带。

飞机技术状态:是不是因为水平尾翼处,发生了卡阻?乃至飞机尾翼结构处发生了裂纹?后部客舱连接水平尾翼处开始有裂纹?

阶段2:在机组和客舱乘务员共同努力下,长达56秒的时间,飞机的下降率一直在减少,乃至一度,它的下降率几乎停止。乘务员和旅客可能几乎觉得这只是一个晴空颠簸。

但这只是假设水平尾翼之前出现了裂纹,那么经历了这56秒的姿态修正,水平尾翼一定承担了更加大的载荷,这为第3阶段埋下了伏笔。

阶段3:忽然之间的下降率,就是此刻忽然之间的下降率。

水平尾翼的结构件达到了设计载荷的极限,发生断裂。

客舱发生严重释压。后舱清醒的旅客开始因为惊恐向前排移动,导致飞机的重心发生移动向前。最终造成非常大的低头力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