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泽:一个拉脱维亚人眼中的乌克兰危机

中间为斯捷潘·班德拉肖像(资料图/AP)

为独立而战斗还是纳粹主义者、是叛徒还是英雄,持不同看法的报道及与该人物有关的纪录片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东西部的撕裂。据2014年乌克兰社会学团体“评级”(Rating)民调结果显示,75%的西乌克兰居民支持班德拉是乌克兰民族英雄的说法,而多数东乌克兰民众对此说法并不赞成。

一方面,历史进程造就了乌克兰东西部的不同,另一方面,东西部的分界线变得更加突出,这与乌克兰民族分布情况也有关联——西部的居民多数为乌克兰族,而占乌克兰总人口近17%的俄族人口集中住在东乌克兰。

乌克兰族与俄族两者走过“主体-少数”民族身份互换的过程,意识形态方面自然因往事也有差异,而对班德拉是否是民族英雄一事的争执,充分说明了乌克兰自独立以来在国家身份认同构建中缺乏对不同民族保持统一共同体的塑造。

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与民族主义关联密切,但不少独立于苏联的国家所忽视的是,在民族主义运动过程中,社会结构在苏联期间也已发生了变化。换言之,不同民族在原苏联加盟国共存,而在新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构建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带有的孤立主义的问题常常被疏漏,此次争执只是让民族的融合问题变得更突出罢了。

其次,自出现克里米亚危机后,受俄乌关系恶化的影响,乌克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乌克兰信息空间“去俄化”(2014年与2016年二十几家俄罗斯频道被禁播,俄罗斯的Vkontake和Odnoklassniki网络社交平台被禁用),

2017年电视媒体“乌克兰化”(播出内容使用乌克兰语的量不得低于75%),

以及,2021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乌克兰原住民权利法》,该法律未把俄罗斯族归类为国家原住民,从而限制了俄罗斯族参与乌克兰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这一系列行为进一步撕裂了乌克兰内部的民族关系,伤害了乌克兰第一大少数民族俄罗斯族的感情。

信息传播视域下,在虚假新闻和后真相时代到来之前,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进行国家身份认同的构建,或许当时就可以造就别样的乌克兰;而现实中,乌克兰媒体与国家体系的脱轨并服务于特定群体的主张与立场,导致乌克兰民众的国家身份认同感薄弱不堪。

淡薄的国家意识,也让乌克兰更轻易地被卷入美俄两个大国的矛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