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优势,印度还具有“选项”优势。如果跨国公司不去印度,它们还能去哪里呢?几年前,其它南亚国家可能被认为是有吸引力的候选国。但这种情况早已发生改变。去年,斯里兰卡发生了划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巴基斯坦则饱受自然灾害蹂躏,导致其宏观经济趋向长期恶化,政局更加动荡。就连长期以来扮演经济发展榜样的孟加拉也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只因为俄乌战争导致大宗商品价格飙升,耗尽了该国的外汇储备。正如经济史学家亚当·图兹所说,在南亚陷入“重重危机”之时,印度脱颖而出,成为安全的避风港。

还有更重要的是,印度与其最明显的经济竞争对手中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受到了多重挑战的冲击,包括经济增长放缓和迫在眉睫的人口萎缩。这一切都让民主的印度看起来更加诱人。

最后,印度还采取了一些理论上会取悦跨国公司的措施。2021年初,印度政府推出了“生产相关激励计划”,向从事“印度制造”的外资企业和本国企业提供经济奖励。此后,“生产相关激励计划”——为电信、电子和医疗设备等先进行业的制造商提供大量补贴——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比如,2022年9月,苹果公司宣布将其新款iPhone14手机产能的5-10%转移到印度。11月,富士康说它计划与一家印度本土企业合作,在印度建造一座总值200亿美元的半导体工厂。

说与做

然而,如果印度真的是投资乐土,那么其它企业也应该像上述企业那样纷至沓来。跨国企业应该排着队将产能转移到印度次大陆,而国内企业则应该加大投资以便从此次经济繁荣中获利。然而,几乎没有迹象表明这两件事正在发生。从许多方面来看,印度经济仍在努力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以印度GDP为例。诚然,正如热情的评论人士不断指出的那样,印度过去两年的经济增长异常迅猛,高于任何其它主要经济体。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统计假象”。不为人知的是,在疫情爆发的第一年,印度经济萎缩幅度是所有大型发展中国家中最严重的。相较于2019年,现在的印度GDP仅增长了7.6%,而中国为13.1%,增长缓慢的美国为4.6%。实际上,印度过去三年的年增长率仅为2.5%,远低于印度自认为的7%潜在增长率。印度工业的表现是一如既往地越来越差。

印度经济的前瞻性指标数据也令人不安。印度新开工项目数量(根据“印度经济监测中心”的数据)在疫情结束后出现短暂反弹,随后就再次减少,远低于本世纪初印度经济繁荣期的水平。更令人震惊的是,没有太多证据表明外国公司正在将产能转移到印度。尽管人们都在说印度是首选的投资目的地,但在过去十年,外国直接投资额一直停滞不前,仅占印度GDP的2%左右。每有一个拥抱印度机遇的公司,就有多家投资印度失败的公司,这其中包括谷歌、沃尔玛、沃达丰和通用汽车。就连亚马逊也在印度举步维艰,它在11月底宣布将关闭其在印度的三家企业,涉及食品配送、教育和批发型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