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跨国企业不愿将其中国业务转移到印度?这与印度本国公司不愿意投资的原因相同:因为投资的风险仍然太高。

系统漏洞

在投资印度的诸多风险中,有两个风险尤为重要。首先,企业仍不确定它们在开始投资时享有的政策会不会在未来发生改变,以至于其投资血本无归。即使印度纸面上的政策仍具有吸引力,企业也无法确定政策规定能否获得公正执行,而不是有利于那些“国家龙头”——政府青睐的大型企业集团。

这些问题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电信公司眼看着公司利润因政策改变而受到侵蚀。能源公司难以将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也难以从印度各邦电力局获得政府承诺给予它们的收入。电子商务公司发现,在它们按照初始条件大规模投资后,政府有关批文会撤销。

与此同时,众多的“国家龙头”企业却在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8月,在印度股市今年增加的1600亿美元市值中,近80%来自一家企业,即阿达尼集团。该集团的创始人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世界第三大富豪。这说明印度市场并不公平。

政商联系广泛的印度阿达尼集团创始人高塔姆·阿达尼

而外国公司也无法通过与印度本土大公司合作来降低风险。与印度龙头企业合作是有风险的,因为这些企业自己也在寻求控制电子商务等利润丰厚的行业。而其它国内公司则无意涉足被龙头企业控制的行业,因为这些龙头企业享受到了大量政府优惠政策。

进入印度市场的代价

除了高风险之外,还有其它几个原因可能导致跨国公司谨慎对待印度市场。例如,“生产相关激励计划”的一大关键要素是提高进口零部件的关税。此举是为了鼓励企业将产能迁往印度,使其在印度本土购买原材料。但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大多数跨国公司开展业务,因为许多行业的高端产品通常由数百甚至数千个零件制成,这些零件来自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商。通过征收零部件高额关税,新德里有力遏制了跨国公司对印度的投资热情。

对于苹果这样计划在印度销售其产品的公司,高昂的进口关税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这样的公司少之又少,因为印度的中产阶级消费市场仍然极小。根据舒米特罗查特吉和我方一人(苏布拉玛尼安)的研究,与大约30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相比,印度消费市场的规模不超过5000亿美元。以国际标准衡量,印度只有15%的人口可被视为中产阶级,而占有大部分GDP财富的富人往往会将很大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这两个因素都缩小了中产阶级消费市场。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在印度开展业务的风险超过了潜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