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的回归

当然刚刚说的这些问题,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武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曾经淡出人们视野的大口径地面火炮,又到了回归的时刻。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分布式杀伤概念的普及,使得如今的战场上,重要目标的数量呈现指数级的增长,使得对武器,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的投掷密度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远程火力打击手段将会不敷使用。

就像最近的俄乌冲突,战役战术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消耗量动辄上千。因此,需要研发更为廉价,有更好火力密度和持续性的武器系统,比如美国提出的射程1800公里 SLRC“远程战略火炮”计划。

辛苦研制5年,定型前夕下马,中国放弃“亚洲第一炮”是明智之举

美国SLRC“远程战略火炮”计划

目前,常规火炮增程技术早就已经烂大街了。在精确制导技术的加成下,射程与精度的矛盾大大下降。但是炮弹体积有限,增程手段的应用,意味着战斗部质量的下降。对于中小口径火炮而言,情况非常不利。以155mm口径为例,常规的圆柱榴弹装药量可以超过11公斤,而底排增程弹的装药量就会减少到8~9公斤,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药的装药量只有5~6公斤,而最强大的冲压增程弹装药量只剩下2千克左右。

当我们把火炮口径放大,情况就会大大改善。比如像冷战初期的大口径原子炮,诸如美国的M65“原子安妮”和苏联的2A3“聚光器”之类。在正常的700~800m/s的膛口初速下,发射带有冲压增程的炮弹,射程足以达到500~1000公里,而战斗部质量不低于150公斤。这样的“超级大炮”,在使用成本上显然远远低于诸如PrSM和9M723一类的战术导弹,而且具有更高的火力投掷密度和持续投掷能力。

辛苦研制5年,定型前夕下马,中国放弃“亚洲第一炮”是明智之举

虽然错过战列舰的时代,但是我国在大口径火炮领域并非毫无建树。在早年的640工程中,我国曾经制造过420mm口径的“先锋”反导火炮。前些年也有消息指出,先锋号依然在作为试验平台运行,而且在同一个场地上还有新产品的身影。再结合最近爆出的某型试验装备的消息,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期待着国产大口径火炮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