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同一时代的中国呢?当时我们别说远程空空导弹了,连仿制K13的霹雳2近程格斗导弹(射程7公里)都搞不定。事实上,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空军都不具备真正的超视距攻击能力,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几个接连岀现的原因:

先是没有装备大功率火控雷达的合适载机。超视距空空导弹离不开大功率火控雷达的制导,“不死鸟”性能再强大,离开了匹配的AWG9或APG71这类先进雷达,也会成为“烧火棍”。而我国70年代最先进的歼7战机是由苏联米格21的早期型号改进而来的,采用机头进气的方式,火控雷达只能安装在用来调节进气面积的中心激波锥内,但这里根本容不下大功率雷达所需的大直径天线。而没有探测距离足够远的大功率雷达,我国超视距空空导弹连上机测试的机会都没有。

机头进气的歼7

后来总算通过放大的方式,研制了双发版歼7,也就是歼8II,歼8II于1984年首飞,采用了两侧进气方式,机头直径达到了810毫米,载机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但这时匹配的208型火控雷达又暴露出了可靠性很差的问题,208型雷达是我国第一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的火控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探测距离为40公里,能够通过续波照射的方式为射程35公里的PL11空空导弹提供半主动雷达制导。但有资料显示,在1986年的试飞中,208型雷达暴露出了空中掉高度、截获不稳和不能牢固跟踪等诸多问题,这会严重影响PL11的命中率。

两侧进气的歼8II

为了使歼8II获得超视距攻击能力,我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著名的“和平典范”工程就发生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初衷是用美国的APG-66雷达改装歼8II,后来的结果就不用多说了。但也正是在1989年,第一种国产PD机载雷达(代号1471)试飞成功,一举打破了国外封锁。但本着“两条腿走路”的原则,我国又与米高扬设计局联合开展了歼8IIM项目,准备在1471型雷达不给力的情况下用米格29的“祖克”雷达。好在1471项目一帆风顺,而结合当时比歼8II更为先进的“十号战机”,性能更好的1473雷达也上马研制了,随着核心技术的突破,匹配歼轰7,采用大直径天线的JL10A雷达也获成功,我国火控雷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局面一下子得到了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