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事理论家经常吹嘘中国有能力打击美国航空母舰。美国海军面对中国庞大的陆基导弹库和旨在利用决定性震慑的理论,相信舰队可以在中国投掷的任何东西中幸存下来,但是,它正在悄悄地平衡风险与行动的弹性。

这种转变可谓幸庆,但是,美国海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航空母舰为例。美国有足够的信心在中国"航母杀手"导弹的射程内作战,然而,它正将老式航母派往中国主导的可能发生冲突的地区,在那里,突然的损失不太可能降低美国战斗舰队的长期生存能力。

美国的老式航空母舰可能有足够的消耗性,可以在中国主导的水域巡航,但是,美国似乎没有准备好应对这些舰艇上的战斗损坏的短期应急措施。

打捞战损航母或营救受重创的大型战斗舰艇上的船员的行动挑战,决不是小事一桩。

如何处理受伤的航母?

海军服役从来都不会是没有风险,从事海上安全业务的每个人都知道,航空母舰将是任何对手的高度优先目标。陆军部长克里斯蒂娜-沃姆斯说,中国"将追随美国公众的意志","削弱对冲突的支持"。很明显,中国的战略家认为沉没的航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好办法。

中国的常规好战行为,经常被西方媒体放大。它在吓唬美国公众方面做得很好。在海军圈子之外,中国精明的"航母杀手"营造努力,已经在整个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种严峻的不可避免的感觉。那就是,如果美国航母受到攻击,中国的打击就能击中,一旦击中,船上的每个人都将失去。

在非核打击中,这种可怕的情况不可能发生通常。

即使中国设法成功地攻击并击沉一艘美国航空母舰,过去的军事行动表明,遇难航空母舰的大部分船员和航空队可能会幸存下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军事行动中损失了四艘大型舰队航母。在每个案例中,都没有超过10%的船员丧生。数以千计的人获救,活到了新的一天。

对美国来说,90%的攻击后存活率的前景导致了一个艰巨的挑战。因为要把4000多名可能受伤、受创伤或受放射性污染的人从遇难的航母上救下来,离开危险区,并把他们送到一个可以稳定下来的安全港。

美国还没有准备好这样做。

如果我们假设中国最初的攻击行为是为了针对美国的战斗意志,这种疏忽就会带来严重的风险。让一艘正在沉没的船只的船员自生自灭,更大规模地重复二战中可怕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CA-35)灾难,或者更糟糕的是,无助地看着成千上万的美国水兵被敌对势力"拯救",这种创伤会让美国公众难以承受。其政治后果将会是直接且巨大。

二战的经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母战斗是一种在近距离内的抗争,护航舰只在航母附近航行。当航母遭受重创时,护航舰艇能赶到旁边,直接支持战损恢复和清除船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