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蓝】

最近一段日子,远在1.7亿公里外的“祝融号”火星车成为了无数国人的牵挂。

期待中12月应该从休眠中苏醒的“祝融号”继续沉默了两个多月。考虑到火星的恶劣环境和探测器苛刻的工作条件,“祝融号”的生存概率正在趋近零。

奇迹或将不会发生,提前悼念一下也不为过。

其实,奇迹已经发生,那就是“祝融号”本身。

从2021年5月22日走下着陆平台,到2022年5月18日因沙尘暴进入休眠,“祝融号”在火星上工作了几乎一整年(342个火星日),行走距离1921米。相比之下,美国第一台火星车“旅居者号”只工作了83天,行走108米;苏联第一台火星车(火星2号携带)则坠毁在火星上;欧洲的第一台火星车“富兰克林号”研制十多年,眼看就要发射,却因俄乌战争爆发被迫终止和俄罗斯的合作,发射再度大幅延迟。

中国第一次独立的火星任务就携带了轨道器、着陆器和巡视车并全部获得成功,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甚至在“祝融号”在火星表面压出第一道轮辙的那一天,我们就可以盖棺定论地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已经取得了近乎完美的巨大成功。

我们一举超越俄欧印日,几乎赶上美国。这样的超越式发展,当然可以称之为——奇迹。

已载入史册的“祝融号”和着陆器合影(图源:CNSA)

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于“祝融号”是否还会醒来。它已经写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诚然,“祝融号”的科学产出还无法和美国最新的“毅力号”火星车相比,但考虑到“天问一号”任务更重要的目的是工程能力的验证,是为未来更大规模的火星探索积累技术,它的意义就无法只用科学发现来衡量了。

毫无疑问,火星将成为21世纪人类开拓新边疆的重要目的地,是大国竞争的必争之地,影响巨大而深远,想象空间无限。“天问一号”和“祝融号”是中国在这个宏大棋局中走出的第一步,开局堪称漂亮。

笔者曾在一年半前“祝融号”突破三个月工作寿命时写过一篇文章,预测人类未来几十年的火星探索将由中美两国主导。中美火星竞赛将成为中美全方位竞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强大的国力和高效的执行能力、专业化的科学决策机制、广泛的技术和人才积累,以及执行长期战略的决心和意志,都将成为我们的优势。

一年半来,双方在火星上取得了什么进展?未来的计划是否有所变化?中美火星竞争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本文将就此做一个回顾,并对未来发展做一些分析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