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老式常规潜艇鱼雷舱内部。

    作为一款苏联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成功研发的大型常规潜艇,其无疑不可能再装备AIP系统,但其已经试图通过增加蓄电池装载量提升其水下航行能力,但尽管其装备了2组共240块铅酸电池,其最大水下航速也达到了20节,但即使采用经济航速,其水下航程也仅有400海里,与采用AIP系统的当代潜艇最低8000海里存在明显差距。众所周知,世界范围内同时代研发的同类潜艇均通过加装AIP舱段解决了其水下航程的巨大局限,但作为典型俄制潜艇的“基洛”采用的双层艇体结构却决定其几乎不存在进行此类改装的可能。因此,无论与已经采用了AIP技术的中国国产潜艇,还是广泛采用此项技术的周边国家潜艇相比,“基洛”级潜艇在性能上无疑均处于明显的下风。

    如果回顾上世纪90年代中早期对“基洛”级潜艇的报道,尤其是与德制U-209型潜艇的技术对比不难发现,当时的“基洛”级潜艇除了装备鱼雷,还能装备早期的“俱乐部”潜射反舰导弹,射程仅为65公里,大大低于同时代已经在西方潜艇上广泛装备的美制“鱼叉”导弹(潜射型射程100公里)。而在采用最新的“俱乐部”3M54E1型导弹后,其射程已经提升至300公里(也有观点认为该型导弹最大射程为220公里),实现了对西方同类导弹的超越。但这表面的优势背后,却存在着危机。现阶段,中俄两国在实用性远程反舰导弹方面难分伯仲。尽管有消息认为,中国的新型远程反舰导弹借鉴了大量俄制技术,但其已经自成体系,与俄制同类装备存在极大不同。“基洛”级潜艇目前仅能采用俄制导弹,尚无兼容中国产导弹的能力,而如果对已经略显陈旧的“基洛”级潜艇进行适装中国导弹的升级,其消费比很难优于建造性能类似“元”级的中国产潜艇。因此,自身的技术缺陷与不足,已经使俄制潜艇较难适应中国的使用环境。

3、俄制潜艇发展难以满足中国。

    作为冷战时期久负盛名的“大洋黑洞”,“基洛”级潜艇原有的性能无疑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中国的需求。但这似乎对“基洛”级并不公平。因为对于一款研发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潜艇而言,能在今天仍保持较高的作战能力已经实属不易。而作为海军力量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俄罗斯能够提供的潜艇设计也远非“基洛”级一款。众所周知,早在苏联时期,用于替换“基洛”级的“拉达”级(外贸型号为“阿穆尔”级)潜艇就已经设计完成。其在保留“基洛”级强大打击能力的同时,在诸多性能上均提升明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静音性能较之“基洛”级提升了6倍之多(注意,并非潜艇噪音的分贝数降低6倍,而是静音效果提升6倍,且这是俄媒自己的说法,尚未得到其他渠道的证实)。但为何中国在能够更加方面引进俄制潜艇技术的今天,并未选择继续以俄制潜艇为国产潜艇的发展样本呢?原因就在于表现突出的俄制潜艇发展,已经难以满足中国。

    如果仅以俄制的“拉达”级与中国的“元”级进行单纯的性能对比,则两款潜艇在新能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在研发“元”级的过程中,西方媒体一直认为中国获得了“拉达”级潜艇的核心技术。但需要注意的是,研发年代要晚很多的“元”级潜艇目前已经证实的服役数量已经达到4艘,且还有一艘被认为是已经装备AIP系统的实验型潜艇。但“拉达”级潜艇至今尚未获得俄罗斯海军认可,而现阶段该型潜艇仅有装备AIP系统的计划,尚无具体的实施。因此,从两性潜艇的发展动向来看,至少在最新型常规潜艇的发展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对俄罗斯的全面超越。发展速度较慢,且苏联遗留的先进技术已经消耗殆尽的俄制潜艇,显然难以再次引起中国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