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于中国这样的技术新兴国家,对新技术的盲目依赖与抵触都是不可取的。在潜艇关键技术的性能方面,尽管中国已经超越了俄罗斯,但毕竟与欧洲国家尚有一定差距,因此仍需对国产潜艇提出较之欧洲潜艇更高的安全要求。因此,在艇型选择上,应在吸收西方单双混合艇体的有点时,暂时不采用其大分舱布局,继续采用俄制的小分舱布局。从而在独立研发常规潜艇初期,形成具备中国特色的小分舱单双混合艇体。

2、动力系统局限使中国潜艇俄欧兼具

    在动力系统方面,AIP系统尽管对中国而言尚存一定技术难度,但作为一种在国际常规潜艇领域广泛扩散的技术,中国的新型常规潜艇必须具备。因此,在动力系统中,值得探讨的只剩下了潜艇的推进装置。即在下一代中国国产潜艇上,究竟应采用传统的低速大倾角9叶螺旋桨?还是更新的泵喷推进技术呢?答案是前者。

    众所周知,尽管在漫长的冷战期间,俄制武器一直在性能上与美制武器难分伯仲,但即使是俄国人自己也承认,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美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其在装备研发领域内,普遍采用集中力量使单项技术获得突破,之后借助集成手段实现装备整体水平的发展。但明眼人都明白,这种装备研发模式过于功利,其意义也仅限于对单个武器,对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并不大。但在苏联的整个武器研发系统中,潜艇却是一个例外。或许是很清楚可靠性对潜艇的重要意义,苏联在一来是就选择了相对稳妥的发展方式。而这也使潜艇成为俄制转隔壁中,位数不多的,在性能上与美制同类装备前面齐平,甚至有所超越的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时间,即使俄罗斯为最新的“雅森”级攻击型核潜艇进行推进装置选型。尽管苏联在武器研发过程中,曾经犯过急功近利的错误(其实美国也是一样),但在未“雅森”级进行推进系统选型时却表现的相当理智。其首先在“基洛”级Б-871 (“阿尔罗萨号”) 号上装备了泵喷系统。但在最终面试的“雅森”级首艇“北德文斯克”号上,采用的仍是传统的低速大倾角9叶螺旋桨。由此可见俄罗斯在这一事件上的谨慎态度。

    相比俄罗斯,潜艇技术相对有限的中国在发展全新技术时,更需要谨慎的态度。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开放研发,保守采用”,即在研发过程中广泛吸纳尤其是来自欧洲的先进技术,在成本获得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对各种有前途的技术类型均进行适当研发,但在选择哪项技术最终被用于实践时,态度一定要归于俄式的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