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应低估产业链转移风险

2020年,新冠疫情与美国大选加大了中美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美交锋正在贸易、金融、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领域全面蔓延。全球产业链转移与去中国化风险亦随之加大。例如,特朗普政府依据《国防生产法》向重组后的老牌企业柯达提供7.65亿美元贷款,用于生产仿制药,以图避免部分药物过于依赖自华进口的局面;日本政府4月从空前的财政刺激方案中拨出22亿美元,用于帮助制造商将生产基地搬离中国;欧盟也在积极探索制造业回流选项。

对待产业链转移,市场上有一种不乏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产业链健全、市场巨大、基础设施较好,无需担忧产业链转移的风险。然而,根据对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份额变化趋势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出口在美国市场份额下降快于预期,其中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有相当一部分已向东盟诸国转移;中美贸易战加剧,美国近邻墨西哥也挤占了更多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中国应该对产业链外迁压力保持警惕。

具体来说,过去四年,美国自中国进口商品份额出现明显下降。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前15大类商品中,有14类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减少,其中既包括箱包、鞋类这些劳动密集型商品,也包括手机、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商品。

2018年中美贸易纷争加剧,是影响两国贸易的一个关键节点。2015~2017年,即中美贸易摩擦之前,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占比下降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商品方面,如箱包、鞋类、毛衣等占比分别从2015年的64%、53.7%和37.7%,下降至2017年的58.2%、47.9%和33%。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东南亚诸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更具有优势,而中国国内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集约利用。

与中国对美劳动力密集型、低附加值商品出口份额有所减少相对应的是,东盟对美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份额明显上升。以箱包为例,美国来自于东盟的进口份额从2015年的16%提升至2019年33%,四年翻了一倍。

当然,对于中国而言,成本优势的弱化实则危中有机。中国通过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出口向附加值更高的商品转型,不仅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的压力,也带动了国内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2015~2017年,相当一部分中国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是提升的,如手机出口占美国进口份额从60.9%提升至64.1%,办公机器零件从63.7%上升至67.6%。虽然中国服装出口不断被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挤出,但中国已经成为纺织机械等高附加值资本品的主要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