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拉特·玉莱克 译/观察者网 由冠群】

为什么各国的经济成就和福利水平差异很大?为什么有些国家贫穷,而另一些国家富有?几个世纪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发展经济学专家和决策者。

虽然没有单独一项理论能够解释所有这些情况,但不断积累的学术证据表明,工业化是各国攀登发展阶梯的必要条件。唯一的例外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以及可以通过旅游、赌场或天然环境创造财富的小型经济体。

制造业和产业政策当然不是发展经济的新方法。两个世纪前,当时的北美还是一个土地过剩的农业社会,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其《制造业报告》中详细论述了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到了20世纪末,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产业政策已经过时且效率低下。根据这一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第四产业”为基础的服务经济时代:强大的制造能力既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然而,在过去十年,产业政策在学术界和政策界都令人震惊地卷土重来。

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想想人工智能、3D打印、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将在既有知识竞争力又有制造业能力的国家蓬勃发展。现在的辩题已不再是“要不要产业政策”,而是“如何制定产业政策”——几乎每个国家,从英国和德国到印度和中国,都有自己的计划。

实现工业化与拥有大量厂房并不是一码事。正如跨国电脑公司宏碁(Acer)的联合创始人施振荣所说,为了获得足够多的价值,一个公司(或国家)应该通过研发、产品开发、品牌建设、设计、营销和销售活动来完善制造业务。

这就是为什么苹果(一家没有工厂的制造业公司)能够成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

穆拉特·玉莱克:为什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在都开始施行产业政策?

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已变得模糊

这种价值捕获现象被称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和工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例如,类人机器人由硬件和软件组成,两者同等重要。那么,机器人供应商是制造公司还是服务公司呢?

政府在经济中怎么做才合适是另一个古老的问题。不幸的是,它已变成了一场意识形态辩论,人们并没有采用注重实效的实用主义态度来关注这一问题。

观察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一个简单的道理浮现了出来:政府政策有可能失败,但市场也有可能失效。在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施行的新政(1933年)恢复了经济增长并修正了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