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这些年印度政府企图通过多种方式发展本土国防工业,比如设立限制进口的武器清单以支持本土化,把更多的国防采购预算分给国有企业,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等等。

但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印度的本土化实际上就是把进口武器的厂盖在印度,通过负责武器制造的部分环节,换一种不那么明显的方式进口国外武器。

比如印度国有企业和以色列IWI公司成立合资工厂,在印度本土制造Tavoer突击步枪、内格夫机枪,但实际上关键零件还得从以色列空运;

俄罗斯卡拉什尼科夫公司合资建厂,宣称将在印度制造70万支印度的AK203步枪,但实际上谈了好几轮,卡拉什尼科夫公司都不肯出让枪管的制造技术。

结果到最后,所谓的本土化印度国防工业,就是用大股东的身份给国外军工企业打工,干的最多的还是整枪组装的活,但只要最后贴标环节能印上一个“Made in India”就皆大欢喜。

轻武器尚且如此,就遑论大型武器装备了。而在这表面的本土化之下,是每年只有占国防总预算百分之左右的国防科研经费,这样下去即便再怎么“本土化”、再建多少个合资工厂也始终无法真正自力更生。

▲印度光辉战机:出道即落后

而国防工业无法自力更生的代价,有时候就是外交上无法独立自主。

如果说现在的印度是因为没有灶台(工业基础)也没有锅(科研实力),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武器,中国的历史经验又会告诉他,自力更生的前提是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曾经的中国,可以从搭灶台开始,可以从打一口铁锅开始,如果必要,也可以从开荒种麦子开始,而这也正是两弹一星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