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军事:中国乌克兰军工合作称这两项引进却比航母大运更重要

参考消息 2017-09-28 09:59:33

  参考消息网9月28日报道 (作者/马骐騑)近期,关于中国从乌克兰引进航空技术的新闻高潮迭起,先是有着“动力沙皇”美誉的乌克兰老牌发动机制造商马达西奇公司宣布与中国天骄航空集团将合作生产多型航空发动机,随后更传出消息,称中国将引进研发和生产安-225大型运输机的全套技术。上述军工装备,都是目前我国军工产业相关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由于所涉装备类型都是可对国防安全发挥重大作用的“国之重器”,因此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广泛反响。而对于中乌军工贸易和军工合作的历史较为熟悉的朋友,更是搬出当年中国从乌克兰引进的制造接近完工却被废弃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即中国海军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例子,借以说明引进自乌克兰的大宗军工项目对我国军事装备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而,根据笔者搜集的材料,在中国和乌克兰军工合作的历史中,固然诸如安-225大型运输机和航空母舰等项目更为引人注目,但在中乌军工合作中真正占据主流地位的,却是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分系统技术和技术人员。正是这些数十年来默默无闻的技术和人才,使得中国的许多现代化武器在融入乌克兰血统后得到了质的跃升,进而对我国军工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谨以近期搜集查阅的各种公开资料,力图管窥中国引进乌克兰军工的历史中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细节。

  “双引工程”收集“帝国遗产”

  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苏联的解体,不仅对于国际政治形势和独立后的独联体各国政治经济形势有着重大的影响,也对国际军工产业格局起到了重要的重塑作用。

  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后,由于激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腐败,更由于此前依靠计划经济体制和军备竞赛而拉动起来的军工装备需求不复存在。原本属于苏联工业体系中“王冠上的明珠”的军工产业一落千丈。从高端的航空航天产业到普通的枪械火炮制造厂,全面陷入了订单无着、技术停滞的困境。同时,由于独立后的俄罗斯采取激进的经济改革,导致大批军工企业和科技机构的破产倒闭,许多军工行业的人才直接失业甚至陷入赤贫。

  而在乌克兰,上述问题甚至更加严重。除了在国内军工产品市场需求和经济政策上与俄罗斯的相似之处外,乌克兰特殊的军工工业产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乌克兰军企的困难。由于乌克兰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属于在人口、种族、地理位置上均十分显著的成员,长期被苏联视为核心的加盟共和国之一来重点建设。因此,苏联许多事关国计民生和军工生产的重要企业,都被设置在乌克兰境内。由此,乌克兰在独立后,从原来苏联的军事工业体制中继承了大量的军工技术和人才。

狂踩
(0)
0%
点赞
(1)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