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军事:我运20飞行员披露试飞内幕称刚离地就发生火警警报(3)

环球网 2018-08-19 09:54:02

  返航后,邓友明带领机组成员探索设计出“飞行准备卡”,提高了各个环节的规范性,减少和避免了试飞的差错。

  这张“飞行准备卡”里,包括飞机状态、任务性质、飞行员情况等信息,机长和机组成员、参谋、指挥员都要一一签字。

  有人说,第一代试飞员是勇气型,第二代试飞员是技术型,邓友明等第三代试飞员则是专家型——“会飞的工程师”。邓友明有句话广为人知:“我们驾驶的飞机是航空工业发展的结晶,作为试飞员必须要尽心尽责。”

  在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眼中:试飞员就是设计队伍中的一员。

  试飞员深度参与设计环节,在我国运输机研发中尚属首例。

  “试飞员及飞机设计工程师聚到一起,办公、生活节奏几乎一致。”邓友明回忆说,大家朝夕相处,团队间的沟通可以做到“零距离”,问题也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不仅如此,高效顺畅的沟通使得试飞员早在设计环节就可以提供意见。

  座舱布局是否合适?控制板、显示器是否合理?机组操作手册是否完备?地面模拟台做得“像不像”?邓友明说:“在这些细节方面,设计团队都充分吸纳了试飞员们的建议。”

  “运-20首飞前,仅地面滑行就做了许多次。”邓友明说,经过大量地面准备和充分论证后,试飞小组对运-20的科研首飞充满信心。

  “我们还做了一个开创性的试飞动作——飘飞。”在邓友明的记忆里,那一天,天空格外晴朗,机组成员加大油门,长长的跑道上,飞机滑行的速度越来越快。

  继续加大油门,巨大的轮胎轻轻离地,在距离跑道1米左右的高度平飘数百米,之后又稳稳着陆。

  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动作,为接下来的首飞打下坚实基础,也给领导决策提供了有效依据。现场主管领导当即决定:提前首飞。

  “我们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飞机”

  2013年1月26日,运-20首飞的日子。

  西北某机场内外人头攒动,邓友明和其他2名试飞员站在舱门口挥手致意。

  此时此刻,邓友明的脸上写满了从容自信的镇定。这是他多年试飞磨练出的心理素质。

  这种自信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为了运-20的首飞,邓友明和战友们准备得太久,仅在理论、技术、心理以及飞机构造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就进行了5年。赴国外培训时,邓友明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航空试验技术,废寝忘食地补习英语。参加考核时,他丰富的理论知识、流利的英文让外方为之敬佩。

  13时56分,伴飞的一架歼-11战机起飞。同时,运-20开车,巨大的轰鸣声响彻机场。

狂踩
(1)
20%
点赞
(4)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