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军事:探究九一八事变 谁该为“不抵抗”日军背锅?(2)

观察者网 2018-09-17 22:52:04

  因此,当时的媒体都称张学良叫“不抵抗”将军。

2。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2。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事变发生时,日军在沈阳的驻军只有几千人,整个东北的日军有3万余人,东北边防军则有17万,武器装备也不差,真打起来,胜负结果难料。为什么自缚手脚,主动缴枪呢?

  分析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是误判形势。事变前夕,在东北先后发生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前者是侨居长春的朝鲜人与当地农民因阻敌挖渠引起的冲突;后者则是军参谋部军官中村震太郎在东北从事间谍活动,被东北军处死。日军利用这两起事件,在当地挑起事端,打死打伤多名中国人,并在沈阳城周围频繁开展演习。

  日军这种“温水煮蛙”的战略,让张学良对“九一八”之夜日军的行动产生错觉,以为这次事件的性质与前两起相似。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张学良给手下发去了“不抵抗”的命令,以图继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其次是盲信中央。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易帜”,东北地区从之前的独立王国变成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之后,张曾多次致电,表示拥护蒋,拥护中央。张学良与蒋介石商定,东北外交完全归中央办理。“九一八”事变是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冲突,自然在外交事件范畴内,国民党中央没有下命令还手,张学良如果下令还手,就越权了。果真如此的话,那之前的“易帜”就毫无意义了。而他毕竟还是东北地区部队的领导人,所以,下“不抵抗”命令,还是合理合规的。

  第三是保存实力。当时的中国,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但东北地区仍然拥有较高的自主权。蒋介石虽给予了张学良极高的政治地位,但张自己也知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手下几十万东北军。如果与日本人把本钱拼光了,很难说他的地位是否还能保住。实际上,在此前与苏联人为了中东铁路爆发的武装冲突中,他就被中央放过鸽子。战前,蒋介石表示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但真打起来之后,南京政府没有一兵一卒增援,也没有一械一弹补充。

  实际上,不能说张学良完全没有认识到日本的侵略野心,但中东路事件打击了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加上中央的态度已经明确不会支持他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放弃抵抗。

狂踩
(5)
27.8%
点赞
(13)
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