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军事:他消失的28年称导弹代号罗嗦君 原子弹被称邱小姐

中国新闻网 2019-06-17 10:30:02

  “不该说的机密,绝对不说;不该知道的机密,绝对不问;不该看的机密,绝对不看……”

  核武人刘书鹤的“九院”青春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胥大伟

  发于2019.6.17总第903期《中国新闻周刊》

  1964年8月,23岁的刘书鹤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收到的“报到证”上,写着一个神秘的单位名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报到地址是青海西宁。

  进入1964年,中国原子弹研制进入决战阶段,各路人马齐聚青海金银滩,“草原大会战”全面铺开。

  “九院”,这年2月刚由二机部核武器局(九局)与核武器研究所(九所)合并组建。当年分配到“九院”的大中专毕业生近1200人。一年给一个单位调配这么多大学生,是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决策,可见中央的决心。

  离校前没有聚会,简单的道别之后,刘书鹤登上西去的列车,自此“消失”了28年。

  “八不准”

  1964年9月13日,刘书鹤和3个同班同学一起,坐了53个小时的火车后,终于到达西宁。

  报到后的第一课,是一次全面、系统的保密教育,地点是在交通俱乐部。

  主讲人详细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传达了毛泽东关于保密工作的教导:必须十分注意保守秘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

  会议的高潮是保密宣誓。台上领誓人宣读了“八不准”的《保密守则》:“不该说的机密,绝对不说;不该知道的机密,绝对不问;不该看的机密,绝对不看;不在私人通信中涉及机密事项;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机密事项;不在不利于保密的场合谈论机密;不带机密材料游览公共场合和探亲访友;不用公用电话、明码电话、普通邮局办理机密事宜。”

  念完,台下800多人同时举起右手,一行一行、一个人一个人地高声报名:宣誓人×××。此情此景,令刘书鹤终身难忘。

  “保守国家机密,我们这代人做到了。退休的时候,工作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科研计算稿纸等一本不缺,一页不少,全部上交。”刘书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学生大队领导通知,暂时还不能“上去”(到工作单位)。许多年后刘书鹤才知道,这是因为国际形势紧张,苏联已将多枚导弹对准了基地——基地的选址就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完成的。

  每个人领到了一顶皮帽子、一双翻毛皮鞋、一床单人毛毡和一件蓝色的棉大衣,俗称“四大件”。那两个月,西宁街头常可见到一群群穿蓝色大衣的年轻人。

  10月16日晚,刘书鹤从中央广播电台中听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于当天下午3点爆炸成功的消息。举国欢腾之时,他们不被允许上街和聚会,只在当晚出了一期黑板报。刘书鹤写了一首《浪淘沙》以表达心情:“短短十五年,独立自主。打破美苏核垄断,伟大贡献。”

狂踩
(1)
4%
点赞
(24)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