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援引印媒《经济时报》本月22号发布的报道称,有知情官员向媒体透露,印度政府以“投资安全”的名义,拒绝了中国车企比亚迪与印度私营基建公司,合资成立用于生产电动汽车和电池工厂的申请。印媒称莫迪政府在2020年针对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进行了修改,要求任何与印度有陆地接壤的国家,在印度投资时必须取得政府批准。虽然这项政策并没有指名道姓地提到中国,但鉴于印度在南亚的超然地位,唯一有能力大笔投资且与印度陆地接壤的国家只有中国。
不仅如此,印媒在报道这则新闻时还不忘记拉踩中国,称部分中国车企曾试图在印度聘请代理合作伙伴作为掩护,表面上要在印度成立合资工厂,但是根本没有将制造能力完全转移到印度,更缺乏这类的长期战略意图。美媒路透社形容印度这次拒绝了中企高达10亿美元的投资案,是其“野心膨胀”的最好证明,意味着印度不甘心只成为代工厂和销售地。
莫迪一直致力于让印度加入到超级大国行列
莫迪真正想要的是希望在未来的全球电动车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取代中国在电动车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这样的想法真的能实现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倒不如说,印媒披露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的贬低,本身就是在自曝其短。首先,比亚迪目前在印度已经有一家工厂在运行,负责组装和销售两款电动车,甚至还计划在今年年内推出第三款电动车。而这些电动车恰恰就是用来自海外的半成品和部件,核心零部件则完全是用“中国制造”。因此指责中企没有将制造链带到印度是不成立的,这反而证明了印度政府在看待外国投资时,其政策既不透明也不稳定,这对外资而言无疑是个大忌。
其次,印度目前的所作所为,是打算复刻“市场换技术”。但是,印度很明显有所保留,该国的保护主义,即便是和美国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小米公司在印度经营所遭遇的一连串挫折,揭示了一个国家级的“养套杀”陷阱。
印度制造的现实基础匹配不了其野心
表面上,印度在张开双手欢迎外资,可实际上是对外资抱着生吞活剥的态度。印度心中的“外资”,应该是配套产业链全部搬过来、技术全部开放、资金不能出境、企业控制权交给印度。换言之,印度的“市场换技术”,其实就是市场不开放同时还要拿到技术,这就是印度版本的“双赢”。但问题在于,世界上从未出现过靠诱骗外资就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先例。我国的改开战略之所以能够成功,恰恰是因为我们在改开之前,打造了一个非常坚实可靠的工业化基础,再加上我们对教育、科研、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持之以恒的投入,同时还要在与世界接轨之后,面对着外企的竞争压力倒逼自我提升。
中国是实打实地越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最终才走到了今天的局面,这个过程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反观印度最缺乏的不是冲击现代制造业的能力,而是与国际同行们一较高下的心气。
印度与中国的工业化差距仍在拉大
虽然印度从政府到民间,整天都在拿中国说事,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头号竞争者,但印度却从未真正了解过新中国为何是“新中国”,除非有朝一日印度能够将中国作为镜子来反衬自身,否则印度的野心就只能是野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