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历史没有重演,中国的特别之处!
10月23日,韩国媒体《每日经济》发表文章称,韩国在全球市场上取得第一名的第一个产品是假发,20世纪70年代中期,韩国制造的假发曾占据世界市场的70%。除了那一代人养的飘逸的头发和抚平每一根发丝的精致双手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卖。有意思的是,2023年朝鲜最大出口商品之一也是假发。
没有资源、收入低的欠发达国家就是这样从假发等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流动,寻找劳动力低廉的生产基地。就拿东亚来说,一开始是日本,然后是韩国,再到中国,最近是越南或缅甸,这就是制造业价值链的历史。
当然,如果像韩国那样收入提高、产业升级,服装、玩具、鞋类产业就成了所谓的夕阳产业。1977年韩国出口突破100亿美元时,出口第一的商品是服装(17亿美元)。其服装出口在1988年达到69亿美元的峰值,2000年降至45亿美元,2022年降至20亿美元的水平。鞋类出口额从1990年的43亿美元降至4亿美元,玩具从1988年的15亿美元降至5亿美元,皮革出口也从1989年的32亿美元降至3亿美元。这是一个常识性的变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却出现了与这一常识相悖的现象。中国服装、玩具和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在2010年以来工资急剧上涨和产业升级的氛围下曾短暂萎缩。但最近又快速增长。服装出口从2019年的1390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1680亿美元,玩具从628亿美元增至1041亿美元,鞋类从478亿美元增至622亿美元。家具等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如此。在人均GDP为1.37万美元,已经达到韩国2002年水平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保持竞争力,正在刷新过去的高峰。
得益于此,玩具(第7位)和服装(第8位)仍然是中国排名靠前的出口产品。这个正在中国上演的奇迹,为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时代即将展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未来提出了新的话题。中国已经是全球AI领域专利最多的国家。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2022年全球新增55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29万台(52.4%)安装在中国。换句话说,如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那么中国现在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努力地用计算机和机器人取代劳动力、人脑和双手。
正因为中国的特别之处,在工业化的历史上,原有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基地第一次拥有了资本和技术,这些资本和技术可能会自行抵消成本上升带来的比较优势丧失。
如果中国真的用自动化来抵消工资上涨带来的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削弱,那么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期望的所谓“后中国”生产基地的形成将还很遥远。可能会改变以往的常识,即制造业生产基地会直接根据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转移。另一方面,此前被视为夕阳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今正成为将AI、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制造的尖端实验和生产的空间。
这不是别人的故事,如何利用这一陌生而又巨大的创新和投资空间,也是摆在韩国企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难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