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菲等国不断推动南海军事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现有岛礁上部署更多力量,提升一线的危机应对能力,成为了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就在此时,有国内科研团队发布了一篇论文,给解放军、海警等部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美菲等国推动下,南海正在走向“军事化”】
这件事还要从中国目前在南海的整体应对体系说起,在多年前的大规模填海造陆后,中国在美济礁、永暑礁、渚碧礁等几处岛礁上建设了机场、码头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并派驻了解放军与海警力量,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危机应对体系。
但这些岛礁毕竟面积有限,中国能够派驻的兵力、装备数量也就受到了限制。在南海局势相对稳定的时候,现有兵力自然足够应对一切危机,但在美菲等国不断行动,南海对抗风险增高的情况下,中国有了强化一线部署的现实需要。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优先解决岛礁可用面积有限的问题。原本,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重启填海造陆,扩大美济礁等现有岛礁的面积,或者将黄岩岛等地也变成可以入驻大批部队的岛礁。
【重启填海造陆是解决岛礁可用空间有限问题的重要手段】
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中国重启填海造陆,必然会引发连锁反应,不光菲律宾方面,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南海问题相关国也会对此十分警惕,有可能给美国等域外势力提供一个拉拢更多地区国家,进一步推动局势紧张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上次的南海危机之后,没有持续进行填海造陆的一个主要原因。
现在,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不再考虑扩大岛礁面积,而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修建隧道工事,将兵营、仓库等设施放在地下。
之前没有人提出这个方案,是因为这些岛礁基本都是由相对松软的珊瑚砂堆积而成的,本身不具备进行大规模地下设施建设的条件,如果开挖地下工事,很有可能造成渗水乃至塌陷,对整个岛礁的地质结构造成影响,在技术上没有可能性。
【科研团体提出了一个新的施工方案】
科研团体现在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垂直的管道将水泥泥浆注入地下,在压力作用下填补珊瑚沙粒间的空隙,等到水泥完全凝固,就会形成足够修建隧道的坚硬地下层,防止海水侵蚀、地面沉降等次生灾害出现。
中国甚至可以修建多层隧道,分割出生活区域和工作区域,将有限的地面空间用于机场等设施建设。
同时,更多地使用地下空间,也可以延长部分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南海地区潮湿、高温、强紫外线等自然环境条件所带来的后勤压力。在有台风等恶劣天气的时候,人员和可移动设备也能够进入地下躲避。
科研人员还根据现有的地形信息,给出了美济礁、渚碧礁、永暑礁这三处岛礁上,最合适挖掘地下隧道的大体区域。其中,在渚碧礁、永暑礁都是在现有机场跑道下面挖掘隧道,然后进一步延伸。
【科研团队给出了南海三大岛的最佳地下隧道修建位置】
不过,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研团体现在只是完成了小规模的实验室测试,大体验证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但还没有进行实地测试。只有在进行了实地测试后,解放军等部门才有可能,真正使用相关技术,进行地下设施的建设。
考虑到南海三大岛的重要性,相关的测试工作大概率不会在这三处岛礁进行,以避免实验影响到南海岛礁体系的运行。南薰礁等填海造陆后,基建规模相对较小,还有一部分空地的岛礁,有可能成为首先进行地下设施建设的地点。
等到在这些岛礁上进行的测试结束,确定相关技术方案可行后,中国才会真正开始在美济礁等地进行地下设施建造。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所以,在短时间内,中国仍旧要依靠现有的岛礁设施,应对南海局势的变化,尽量增派更多海空力量入驻美济礁等地。不久前,解放军的轰6K就曾现身南海岛礁机场,虽然只是短暂停留,但也足够威慑美菲等方了。
【不久前,官方媒体公布了轰6K降落南海岛礁的画面】
如果在中国进行地下设施建设的技术验证期间,美菲等方进一步行动,最终突破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底线,中国也有可能改变思路,重启填海造陆,先扩充岛礁面积,再修建更大规模的地下设施,完成美济礁等防御节点的基建升级。
最后,中国海洋大学团体能够提出这一方案,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整体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带动了基建、军事实力的提升,让中国在处理南海等地区事务时,底气更足,手段更多。
中国不希望看到南海逐步走向军事化,但到了必要的时候,中国仍会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南海危机应对体系,阻止美菲等方将南海推向战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