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自欧盟委员会去年10月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以来,尽管英国政府和汽车产业均未要求启动类似调查,但英媒开始渲染对中国电动汽车竞争力的“担忧”情绪。
据英国《卫报》2月13日报道,英国贸易救济署(TRA) 首席执行官奥利弗·格里菲思(Oliver Griffiths)被问到相关问题时表示,该机构正与部长级官员和汽车产业保持密切沟通,如果任何一方要求发起贸易方面的调查,“我们随时可以启动”,但目前尚未收到相关诉求。
《卫报》宣称,在格里菲斯发表上述言论之际,有英国政客担心该国“糊里糊涂”地陷入困境,声称英国车企可能被中国车企逼到“濒临灭绝”的地步。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4日,英国桑德兰,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参观汽车制造商日产时向媒体发表讲话。(图源:视觉中国)
自4年前脱离欧盟以来,英国一直主导着独立的贸易政策,部长级官员或行业人士可以要求英国贸易救济署(TRA)调查是否需要实施进口管制来保护英国的经济利益,英国政府会根据TRA的调查结果和建议作出决定。该机构去年11月对从中国进口的挖掘机启动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这次被问到电动汽车,TRA首席执行官格里菲思的回答是:“如果有人来找我们,我们随时准备启动(调查)。”
不过,格里菲思表示,自欧盟去年10月启动调查以来,英国政府和汽车制造商尚未提及此事,“我们没有收到任何一方调查电动汽车的要求。但我知道,人们正在密切关注这件事。”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与业界保持着密切和定期的联系,很多人都在关注进口数据。同样,我知道政府也密切关注这个问题。今年晚些时候,所有的目光都将聚焦于布鲁塞尔,届时他们可能会就此提出一项过渡措施。”格里菲斯说道。
格里菲思坦言,对汽车实施进口限制到底是帮助还是阻碍,可能会受到英国汽车产业结构的影响。他还暗示,性价比高的中国进口产品可能有利于消费者,并推动净零排放目标的实现。
“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消费品。”格里菲思称,中国的产品可能会加速英国绿色转型,因此需要权衡利弊,“除非我们被要求立案,否则我们显然不会对此发表意见。”
当地时间2022年4月21日,英国曼彻斯特,英国汽车燃料集团(MotorFuelGroup)的能源汽车公共充电站。
报道称,在格里菲思表态之际,一些英国议会资深后座议员对英国汽车业前景的担忧日益加剧。
去年,英国议会跨党派中国小组部分成员声称,英国正“糊里糊涂”地进入一种局面,即英国车企可能在与中国车企的竞争中被逼到“濒临灭绝”的地步。
上周,英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Flint Global贸易政策专家、英国政府战略贸易顾问小组前成员山姆·洛(Sam Lowe)声称,他预计欧盟今年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尽管英国政府和汽车产业目前不愿公开表态要效仿欧盟的措施,但一旦原定运往欧盟的中国汽车大量出现在英国马路上,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改变。”
但他同时警告称,如果英国政府跟随欧盟采取行动,危险在于“被调查国家的回应”。
报道提到,对试图重振英国疲弱经济的英国两大政党保守党和工党来说,他们希望提高英国国内电动汽车制造产能。
英国政府宣布向捷豹路虎的母公司印度塔塔集团提供5亿英镑补贴,用于建造一家电动汽车电池厂。此外,日产去年11月宣布,将更新其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的工厂,以生产其两款最畅销车型的电动版本,这受到英国政府欢迎。
《卫报》发现,尽管欧盟宣称反补贴调查是为了保护盟内产业,但已经招致反对,德国企业表达了不安。与德国企业情况相似的是,数家英国车企也与中国有合作关系。
比如,捷豹路虎在中国有一家合资企业;中国电池科技公司远景动力在英国桑德兰经营着英国唯一的“超级电池工厂”,并为日产供货;商用汽车制造商伦敦电动汽车公司已被吉利集团收购。
英国政府一位发言人表示:“英国汽车制造商没有向英国贸易救济署表达他们的担忧,也没有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进行调查。”
这位发言人称,英国政府坚定地支持该国汽车工业,到2030年,将投入20亿英镑的资金和研发补助,“塔塔将投资逾40亿英镑建设一个新的超级工厂,日产将在桑德兰投资20亿英镑制造电动汽车,这将在全国范围内创造就业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英国商业贸易部国务大臣(投资大臣)多米尼克·约翰逊(Dominic Johnson)表示,“商业谈判和政治分歧可能可以并存”,他正努力吸引中国汽车制造商在英国投资建厂,而来自中国的投资对于实现英国的环保目标也至关重要。
关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中方此前已作出回应,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1月22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表示,目前已有9类中国输欧产品受到欧方反补贴或反倾销调查,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电动汽车。欧方调查的很多对象都与可再生能源有关。征收高额关税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不仅损害中国企业利益,也伤及欧洲企业,甚至会破坏欧盟绿色转型努力,损人不利己。
傅聪大使表示,尽管欧方在程序上存在缺陷,中方仍在同欧方磋商。因为中方希望避免出现双方不得不相互采取贸易措施的局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