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嘎仙洞遗址的遗址保护和嘎仙洞遗址的遗址历史,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嘎仙洞遗址的遗址保护和嘎仙洞遗址的遗址历史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嘎仙洞遗址的遗址保护

日前,自治区考古及地质专家组一行三人抵达鄂伦春旗,对嘎仙洞遗址现状进行勘察。专家组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嘎仙洞遗址进行了详尽的勘察,进行数据测量、样本采取,石质检测,并通过科学仪器对洞内几处危岩进行了体积及重量上的计算。通过现场勘察,看到嘎仙洞遗址1980年发现石刻祝文后,于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却从未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一直处于自然保护状态中,由于历经久远而自然风化,致使石刻祝文字迹风化日甚于日,危岩险石比比皆是,洞内积土乱石杂布。专家组初步形成保护意见:对石刻祝文实施有效的保护,拆除原有铁门及栅栏;清理洞内积土及自然脱落的杂石;修建排水工程,避免由于潮湿而对洞体的再度侵蚀;加固部分危岩,避免伤及游人。专家组将针对勘察的情况已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保护方案,并将逐步实施。嘎仙洞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业绩,对于研究发掘鲜卑,促进自治旗旅游事业的发展,扩大鄂伦春对外的知名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促动作用。

返回目录

嘎仙洞遗址的遗址历史

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太平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6月,崔越领在嘎仙洞洞深部90米的洞顶,发现盝顶龛,为佛教大石窟寺早期的设计形式。接着考察发现,在洞内90米处左转开始为人工开凿,规模巨大,长50米,宽8至13米,高约8至12米,侧壁由主洞相对光滑、移行自然,左转为呈层次状,棱角分明斑驳状态,洞尽头半腰处,左右开凿各开凿一深一米多对抱式小洞。主洞方位呈东北、西南向,左转后为坐北向南的子午线方位。根据巨大的工程量,设计形式,工程未竟特点,以及特征,历史事件等情况,证明是北魏皇家于公元443年拜祖时所为。2009年9月25日经石窟研究学者温玉成实地考察,确定了崔越领的发现与研究。主洞西侧距洞口约15米处的石壁上刊刻“祝文”,共19行,201字,字体大小不一,书体介于楷隶之间,书法古拙,笔势苍劲。内容为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四年(443)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此发祥之地致祭时所刻祝辞,与《魏书》记载基本相符。石室的刻辞是有确切纪年并见于文献记载的重要古代少数民族遗迹。在距地表0.8米深的黑色粘沙土层中,出土很多手制夹砂灰褐陶片,还有石镞、骨镞等,与完工、扎赉诺尔等地鲜卑遗存中出土物特征相似。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黄色粘沙土层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更早的遗存。
为保护石室,文物部门在刻有祝辞的石壁前安装了栅栏和铁门,洞口处修建了排水沟和防护栏杆。
2013年07月,再次发现了清晰的、疑似北魏早期的石刻文字。祝文全文如下:
“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雀,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翦凶刃,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爪,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
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飨!
东作帅使念凿。

这篇祝文是以北魏皇帝的口吻来对他的祖先歌功颂德的,并祈求祖先保佑。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