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刘程辉】“日本每五起刑事犯罪就有三起是中国人干的。你认为中国人应该被赶回国吗?”上月日本男童在华遇袭事件发生后,这则恶意造谣的帖文在X平台上传播开来,浏览量近70万。而实际上,日本警方近十年数据显示,无论案件或涉案人数,中国人占比都未超过1.4% 。

对于此种造谣传谣的现象,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10月5日发文指出,社交媒体在日益兴起的同时,本身其实也成了滋生极端主义情绪的温床。有分析人士强调,如此多的用户分享虚假信息“令人深感担忧”,社交媒体是现代社会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因为他们往往容易看到与自己相同的观点,缺乏对不同立场者的同理心,这种情况在美国大选、俄乌冲突宣传中同样存在。分析人士表示,对不同立场者的仇恨无疑是可怕的,但极端情绪终归无法代表大多数人的立场,

日本男童遇袭后一条“仇中”帖文热传,港媒驳斥:中国人涉诉案件仅占1.1%

2023年8月,日本浅草寺附近的商铺和游客。共同社

《南华早报》开头提到的这则贴文,是一位名叫“MR.486”的X平台账户在9月21日发表的,也就是日本男童在深圳遇袭事件发生三天后。这条中文信息很快吸引了超过69.7万的浏览量、4406个“赞”,并被转发了701次。

显然,帖文中的信息完全是假的。

文章援引日本警察厅统计数据指出,2023年中国人在日本犯刑案数仅占总数的1.12%,涉案人数占1.14%。近十年数据则显示,无论案件或涉案人数,中国人的占比都未超过1.4% 。因此“MR.486”所谓中国籍嫌犯占日本刑事案件五分之三的说法并不正确。

接受《南华早报》旗下“本周亚洲”采访的媒体和政治界分析人士表示,如此多的社交媒体用户喜欢或分享虚假信息“令人深感担忧”,这反映了中日两国民众之间缺乏信任,民族主义情绪升级加剧了这种情况。

对于日本男童遇袭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此前已强调,这是一起个案。类似案件在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发生。中方对发生这样的不幸事件表示遗憾和痛心。

当地时间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纽约应约会见日本外相上川阳子时强调,中方将依法调查处理深圳日本学生遇袭这起个案,也将一如既往依法保障所有在华外国公民的安全,日方应当冷静理性看待,避免政治化和扩大化。

《南华早报》分析,中日关系不佳并非新鲜事,但社交媒体显然加剧并放大了极端的指责。

“社交媒体是现代社会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比如不同国家的人们如何看待彼此”。日本中央大学文化社会学教授辻泉(Izumi Tsuji)表示,“双方都可能对‘另一方’的人缺乏同理心。我们所说的就是‘网络洪爆’或‘过滤气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社交媒体的人往往容易看到与他们相同的观点,这使得人们更容易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当这些立场得到强化时,往往会导致对不认同这些信仰的人缺乏同情。”他补充道,当平台允许隐藏个人身份时,负面情绪会变得更容易传播。

日本国士馆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雅科夫·津伯格(Yakov Zinberg)也指出,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人们很难就某个特定话题发泄愤怒,给媒体致信往往是唯一的渠道,可即便报纸发表了这些信,也很少引发广泛的愤怒。

“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非常具有破坏性。”津伯格指出,上月日本籍男童深圳遇袭去世事件加剧了中日的极端主义情绪。“我们在美国大选中看到了这一点,在围绕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的宣传中看到了它,我在自己对反犹太主义的研究中也看到了它。”。

“对不同立场者的仇恨是可怕的。”津伯格说。

另一边,也有日本媒体注意到了中国人对去世日本男童的哀悼。例如《朝日新闻》9月23日报道了人们如何在案发现场摆放鲜花表达哀思的。一位哀悼者告诉该报:“我想说,普通人认为这样的事件不应该发生”。还有人说,“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对此(袭击者的行为)表示谴责”。

“我们必须牢记,虽然我们确实听到了极端的声音,但那不能真正代表中国或日本的普通民众。”日本北海道文教大学传播与媒体教授渡边诚(Makoto Watanabe)说,“它们只是在社交媒体上喊得最响,但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同这些价值观或者说态度。这让我更加乐观地认为情况会有所改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