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典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737MAX装载的MCAS系统,在试飞中没有发现(或者说隐藏)其潜在的危险性,直接带来两起惨重空难。而对一架新飞机进行试飞考验的不仅仅是飞机的性能与质量,对主考飞机的考官(也即飞机制造商)来说也是一场考验,因为飞机的试飞与测试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要全部满足考试大纲才能进行,其中就包括天气因素。目前关于C919的试飞细节尚未公布,但并不妨碍我们通过ARJ21当年的试飞之路来一窥C919的试飞。

从2008年11月ARJ21首次试飞成功之后ARJ21就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试飞之旅。ARJ21的试验与试飞工作是严格按照适航要求开展的,对中国航空工业来说里面大量试验试飞项目是首次进行,一片空白。也因此在ARJ21的试验试飞过程中人员、设施、方法、判据、标准等方面也从无到有建设成了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在C919的试验试飞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ARJ21的试验试飞过程中,天气因素始终是个绕不过去的坎。ARJ21在2010年的1月就开始了高寒试飞科目,用来验证极寒温度下飞机是否能够正常运转。然而根据适航要求,需要在零下四十度以下才能进行测试,非常的“靠天吃饭”,而零下四十度的天气属于可遇不可求。在2010年到2014年这五年间,ARJ21先后四次来到海拉尔追逐极寒天气进行极寒试飞,但前三次都没能遇到符合条件的天气。而到了2013年12月第四次来到海拉尔时ARJ21 03机的发动机却启动异常且因为天气过冷无法在当地修复,只能带着故障回到西安阎良完成修复后再飞回海拉尔进行高寒试飞,最终于2014年1月终于完成了高寒试飞。

你看,这高寒试飞温度高了不行温度太低了也不行,就是这么折磨人。

商飞试飞团队在海拉尔进行高寒测试

而自然结冰试飞虽然前后持续的时间比高寒试飞要短一点,但也持续了4年,最终成为了ARJ21试飞过程中著名的“跨国寻冰”。我国的适航条例CCAR25部的要求与美国FAR25部一致,其中最大结冰试验时要求大气中液态水的含量要达到每立方米0-3克且直径在15-50微米,这种苛刻的气象条件堪称悬浮在空中的湖泊。而如此苛刻的气象条件自然很难寻获。

在2011年4月到2014年2月之间ARJ21四次在新疆地区尝试寻找合适的气象条件,但始终未能遇到理想天气,四年间仅记录到一次有效数据,但是依然无法完成自然结冰试飞。直到后来在高人指点之下将目光从国内放到国外,才找到合适的试飞区域:加拿大东南部的五大湖区域。毕竟CCAR25是参考FAR25,而美国的FAR25自然是基于北美的气象条件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