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前后,中国空军的装备仅相当于世界强国60年代初的水平。这时的海峡上空,对岸的F-5都敢和我军战斗机并排飞行,根本不怕我们。而他们的经国号IDF,也在性能上遥遥领先。

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就积极和美、英、法、意等国开展一些空军装备合作,除了部分直升机和火炮,其他合作仅限于对现有平台的升级改造。比如引进了马可尼公司的航电、意大利和以色列的空空导弹。

但这些修修补补的改进,不可能改变空军装备整体落后的现状。而且,即便是这种小修小补,到了80年代末也被迫全部中断。

好在东边不亮西边亮,随着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80年代末访问北京,两国冰释前嫌,关系很快得到恢复,这是中苏重新开展军事技术合作的政治基础。

具体到苏27的引进,起始于1990年6月刘华清对苏联的访问。在莫斯科中方提出,希望购买苏联的先进战斗机。

这时苏联的经济已经很困难,所以他们对军贸合作也非常积极。

不过,苏联人虽然让米格29和苏27两种主力战斗机都做了飞行表演,但他们真正想推销的却只有米格29。

当时苏27已经公开,还在巴黎航展上出尽风头,但苏联却明确表示:这个型号不卖。

解放军考察团回国后不久,我们就确定:既然苏27的性能远超米格29,那要买就买最好的。

所以在后续的接洽中,中国一直坚持只要苏27。但苏联却多次拒绝,只卖米格29。

此时距苏联解体还有一年,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中方从上到下都希望尽快拿到飞机,所以项目的考察和签约进行的都很快。以下几个关键节点,能帮我们勾画出引进苏27项目的清晰轮廓:

1990年6月刘华清访苏,双方确定了合作意向;两个月后的1990年8月,以贺鹏飞为团长、林虎为副团长的高级代表团再次来到苏联,这次他们逗留了20天,并把引进目标锁定为苏27;

经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做苏方工作,1990年10月,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别洛乌索夫,才正式向刘华清通报:“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刚刚同意向中国出售苏27”。12月,苏联派高级代表团抵达北京,双方在钓鱼台开始进行实质性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