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用14亿美元买回了24架苏27,这完全是代表们在谈判桌上和对方斗智斗勇“啃”下来的。

当时中苏代表团都住在北京钓鱼台,为采购价格和数量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艰苦谈判。苏联最初开出的价格是4000多万美元一架,理由是,苏27的性能和F15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好,而F15卖5500万美元一架。所以苏联给中国一个优惠价:4500万美元。

那我们的还价是多少呢?2250万!没错,拦腰砍了一半。

从第一轮开价和还价的数字看,我们应该不难想象,后续的价格谈判会有多艰难。在1990年北京寒冷的冬季里,中苏代表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据当事人回忆,当时他们白天为了条款争得面红耳赤,晚上还要进行大量的校对、翻译、法律咨询等案头工作,动不动就要熬一个通宵。

谈判期间,中方曾邀请苏联代表团去深圳参观改革开放的成绩,双方甚至在飞机上都一直在谈。

对俄易货贸易的部分商品

除了价格,两国代表团在付款方式上也有分歧。

中方建议延续50年代惯例,这次采购也以“易货贸易”为主来进行,但苏联希望以现汇为主,为此谈判曾一度陷入僵局。

后来,还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亲自出面做苏联代表团的工作,才最终以单座型2950万美元、双座型3050万美元一架,总计14亿美元的价格签定了政府间协议;支付方式:35%使用现汇,其余65%用商品支付。

90年代初,3000万美元买一架飞机,这个价格是不是“低到不好意思说出口”,想必各位朋友自有判断。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苏联最后交付给我们的飞机其实是26架。受篇幅限制,下期咱们再来聊这个细节。

最后,说说狗皮大衣。

90年代我国的外汇储备并不宽裕,但国内有丰富的民用商品生产厂家。如果他们的轻工产品可以抵付货款,就既能节约外汇,还能拉动国内经济。

而此时的苏联正处于解体前夜,缺美元,更缺物资。如果能直接拿到中国商品,就能马上投放市场,省去了生产和流通的环节。因此,战斗机换日用品,在当时也算“双赢”。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中国通过保利科技公司向苏联出口了价值100多亿元人民币的商品,包括服装、鞋帽、暖水瓶、电饭煲等日用品,以及猪肉,牛肉,茶叶等农副产品,狗皮大衣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应苏联要求,狗皮大衣被称为“裘皮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