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改名,是因为其他动物的皮毛价格昂贵,普通苏联百姓穿不起,狗皮大衣物美价廉很受苏联人欢迎。但俄国人的文化又不能接受把狗做成大衣,所以从50年代的中苏贸易开始,狗皮大衣就一直被叫作“裘皮”大衣。

狗皮大衣的加工是有条件的,必须在立冬后收购一岁以上的农村黄狗或黑狗,当年的小狗不行。

当年苏联订货时,我国的国营土畜产公司本来就有大量狗皮大衣的库存,当时总参专项办公室的同志还亲自去看过,所以向苏联交货并不需要大规模收购狗皮。“杀光三省的狗”,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了。

那俄国人到底要了多少件狗皮大衣呢?先后两批,一共两万五千件。第一批我们先供货1000件,因为质量好,俄国人第二次又订了两万四千件。

这两万五千件狗皮大衣的成本,一共是400万人民币,按当时汇率,约合105万美元。

那时北京友谊商场里销售的狗皮大衣,每件标价为750元人民币。“906工程”中,我们对苏联的报价是每件180美元,约合人民币684元,比友谊商场的便宜。

到交易完成时,我们用成本105万美元的狗皮大衣,抵了450万美元的飞机款,利润率还是相当不错的。

这些狗皮大衣虽然抵了450万美元,但也仅占合同总价的千分之三。因此,中华田园犬的确为引进苏27做了贡献,但绝大部分货款,还是靠其他轻工业产品和外汇来完成支付的。

“狗皮大衣换回了苏27”,这个说法虽然话题性很强,但却有失偏颇。

这次我们终结了两个足够传奇但却不怎么靠谱的流言。那么,难道在引进苏27的过程中,一件有趣的故事都没发生吗?当然有。下一篇文章就聊几个第一批苏27来中国时,发生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