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观察》杂志刊文指出,歼-10系列在中国空军“龙之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且战备率远超美军的F-35。与之相比,多国参与联合研制的F-35系列却被曝出多达800项的性能缺陷,采购数量也在被不断削减。那么歼-10系列的研发对中国航空工业有着怎样的意义,它和之后的歼-20又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

网友制作的歼-10D概念设想图

 

在战机设计层面上,作为三代机的歼-10是国内首款采用“放宽静安定度”概念的军机,配平控制则交由全权限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相较于传统的机械式操纵,采用电传操纵的飞机省去了内部复杂而冗余的机械设备,极大减轻了飞机重量。但与此同时,电传飞控本身有着相当高的技术门槛,早年间同样采用鸭翼布局的瑞典JAS-39“鹰狮”在研发阶段就曾因飞控系统故障而在试飞过程中坠毁。前些年我军舰载机部队的歼-15“飞鲨”在陆基起降训练中也曾数次发生“异常俯仰”事故,这或许是因为军工部门将乌克兰T-10K舰载机(苏-33早期论证机)数模混合式飞控改为数字式电传飞控过程中出现的设计缺陷有关。

在试飞过程中坠毁的第一架“鹰狮”原型机JAS 39-1

 

实际上,就连我们的“师傅”苏联方面在典型三代机米格-29和苏-27的设计研发上,也保守地采用了机械式液压飞控和数模混合式飞控。而歼-10工程却在当年航空工业部领导人的拍板下果断采用国外最先进的全权限三轴四余度数字电传飞控,对于底子薄弱的我国航空工业来讲也是一次相当大胆的尝试。

除了先进飞控以外,歼-10在航电系统上还采用了在当年颇为领先的“玻璃化”数字座舱,是国内首型具备“一平三下”(一具HUD平视显示器,三具MFD彩色下视多功能显示屏)功能的作战飞机,并用1553B数据总线集成一台国产1473型脉冲多普勒雷达。它在数字化程度方面远远超越了早年间我国从俄罗斯引进生产的歼-11A(苏-27SK),与之相比苏-27SK的座舱上则充斥着各型老式仪表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