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早期型号的“一平三下”座舱

 

可以说,歼-10是国内三代机理念的开创者,通过歼-10项目,我国攻关掌握的多项技术,对之后一系列三代机、四代隐身战机型号的研发起到了铺垫作用,对于我国军机设计能力的提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在“十号工程”中担任单座型飞控系统负责人的正是现今歼-20型号总师的杨伟,在歼-10项目后不久,611所杨伟和其团队又通过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设计完成了中巴合资的JF-17“枭龙”准三代战机,并于2003年顺利完成首飞。

在战机制造工艺领域,歼-10项目也带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一次飞跃。作为歼-10制造单位的成飞,早年间仅能生产老旧的歼-5和歼-7等一二代机,各型机床设备还是五十年代建厂时苏联方面援助的“旧货”,钣金加工车间内时不时出现工人“抡大锤”的场景。而通过“十号工程”,成飞不仅新建了数座大型厂房,还在“蜜月期”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兰辛公司引进了一批在当年颇为先进的“五轴数控机床”用于零件生产加工,提升了工艺水平。此外由于歼-10在机身结构上采用了诸如复合材料等当时的新技术,制造单位不得不对多项材料加工技术开展研究攻关,由此我国航空工业部门在制造工装领域开始重新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另外,歼-10项目还促使成飞等国内单位在产品研发和制造环节广泛采用数字化技术。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成飞在歼-10立项两年后的1988年就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技术自动化领域成员单位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试验基地。在歼-10研制定型中成飞率先引进了法国达索系统(Dassault Systèmes)的计算机辅助三维交互软件CATIA,并在法方专家的帮助下对CATIA进行了定制开发,集成成飞的设计标准。由此通过数字化建模告别了传统航空制造过程中的海量设计图纸,大大提升了工艺工装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