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歼-10后续的量产阶段,成飞再一次与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合作,于2005年引进了用于提供数字化生产线解决方案的互动制造应用软件DELMIA。我国过去的传统航空制造工艺,以二维设计图纸为基础,过分依赖规划人员的经验水平,无法及时发现错误。而在DELMIA中可以基于数字化样机进行仿真模拟,走一遍生产指令(AO),例如在计算机中模拟机身结构的装配对接。这样在产品设计早期,就能发现工艺和制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减少重复设计、工装返修的可能,提高装配一次成功率,缩短制造周期,节省了大量成本。

借由歼-10项目带动的数字化领域建设,设计人员和装配加工、制造人员可以并行开展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我国军机制造借由歼-10第一次步入了现代化自动生产的阶段。在歼-10项目后“枭龙”的研制中,通过在设计制造和试验环节全面采用数字化技术,我国在短短2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解冻技术状态到首飞的全部过程,而在传统军机研发环境下这个周期至少需要4年甚至更长时间。

可见,歼-10项目对于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进步,其促进作用不可估量。就在歼-10首飞仅仅12年后的2010年,我国第四代隐身战机的“技术验证机”照片,就出现在了互联网上。而实际上,研制歼-20的“718工程”在立项论证和方案设计上的时间节点,甚至距离歼-10首飞还不到10年,我国的军机研制单位迈出了相当自信与稳健的步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歼-10项目积淀的宝贵设计经验和工艺设备更新换代,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歼-20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