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美国陆军一共有18个86编制师(Division 86)。其中作为主力的重型师(装甲师和机步师),由10个机动营(坦克营与机步营)、师直炮兵(加强营规模)和1个战斗航空旅组成,同时在编制中有3个旅指挥部的架子。彼时的师作为基本战术兵团的固定编制,而旅是指一个指挥机构,并未编制固定的兵力,在战时根据需求由师指挥部指派下属部队组成。

很显然,86编制师非常笨重庞杂。我们以机步师为例,全师编制17278人,主要作战车辆包括主战坦克348辆、步战车和骑兵战车316辆、装甲输送车308辆、反坦克导弹发射车48辆,各种直升机127架,各类运输车辆4857辆。

如此多的人员和技术装备运输起来非常麻烦。于是,美军内部出现了“师旅之争”。其中,支持师编制的人认为,可以通过精简规模和加强数字化指挥体系,来提高部队的灵活性。而支持组建旅战斗队(BCT Brigade Combat Team)的一派认为,以旅级单位作为基本战术兵团,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完全足以应对未来的威胁。于是,美陆军采取了同步试点的方式,进行了数字化师和旅战斗队的试验。

到了2004年,美国陆军开始了未来战斗系统(FCS Future Combat Systems)的研制工作。从今天的角度回看,美国的未来战斗系统概念非常具有前瞻性。该计划继承了网络中心战(NCW Network-Centric Warfare)的要义,将联合作战拓展到指挥、情报、后勤、跨军兵种、跨武器平台等多方面。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地面武器系统遵循轻量化(要求全套装备可用C-130系列运输机直接运送)的原则,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多用途能力,重点强化态势感知与火力打击能力,充分预留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发展性。

未来战斗系统的“发现即摧毁”能力,让轻型部队在支援火力紧密配合下,具备了对抗敌方重装部队的能力。因此,“师旅之争”最终以“旅派”的胜利而告终。旅级战斗队成为了有固定编制的基本战术兵团,并形成了步兵旅战斗队(IBCT Infantry Brigade Combat Team)、斯特赖克旅战斗队(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和重型旅战斗队(HBCT Heavy Brigade Combat Team)三种编制。原来的师属支援力量,除少数下放到旅外,大部分被收归到军级。平战转换时,再根据需要配属给各个旅战斗队。而师部只保留机构的架子,编制仅剩200余人,平时只负责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