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提议以碳捕集和碳利用为核心形成工业互联网图。在这三个板块当中捕集是核心,有捕集才有后续,捕集要集中排放源又要面向空气捕集,其他比如说交通业排放都到空气当中。

陈曦:逆向思维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能实现碳中和吗?

碳捕集和碳利用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图。图片来源:观学院

接下来是利用,各个行业需要的二氧化碳等级不一样,富碳农业需要二氧化碳浓度非常低,植物已经足够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说,下游需要什么上游捕集就提供什么,这样形成一个最优化碳足迹。最后多余的进行碳封存,这三个板块形成一个工业互联网体系。

从全球来看,因为二氧化碳问题是全球问题,像印度、非洲等地,还没有开始大规模排放。他们一旦开始大规模排放,碳问题将会面对集中考验。一般来说,二氧化碳的集中排放和移动排放各占一半,我们特别关注移动排放,因为移动排放意味着能够把碳捕集利用做成分布式,这样的市场让第三方资本非常容易进入,能更好地推动普及和商业化。

不同的排放源有不同的排放特性,比如像化工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较高,交通、农业排放二氧化碳浓度比较低,用的捕集手段也相应地不一样。目前,集中捕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前中国所建成的电厂,最大的刚刚才进入调试阶段,集中捕集设施年捕集15万吨,我们每年碳排放量100亿吨,中间差十万个数量级。

陈曦:逆向思维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能实现碳中和吗?

能源革命战略下中国碳排放轨迹(2000-2030)。图片来源:广州交易所集团

分布式捕集从空气当中捕集,优点在于可以遍地开花,以少胜多,最终达到很大规模体量。空气捕集可以非常完美衔接下游的利用,因此减少了运输成本,而这对集中捕集运输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空气捕集也是唯一能够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技术,是唯一的工程化负排放技术,也是唯一能够最终实现人类负排放的目标技术。

我并不是第一个提出空气捕集的人,但是为什么世界很多人没有把空气捕集这个事儿做成?因为空气捕集线性思维还是用集中捕集思维。

无非就是二氧化碳酸性气体,用碱水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可以捕集二氧化碳,这里面最大问题是捕集完总得把二氧化碳分离出来拿去交易或者制造成产品,一旦二氧化碳吸附脱离出来,酸碱蒸发反应倒过来一定要加热加压,这就意味着有更多能耗输入,造成更多排放,事实上在很多集中捕集中,为还原吸附剂加热代表的化石能源造成的排放会多于捕集碳。有人说废热行不行?理论可行,但丧失空气捕集移动性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