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逆向思维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能实现碳中和吗?

用工程化的手段掌控和驾驭碳循环,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图片来源:观学院

第二个大的领域是低碳水泥。全世界所有的原材料,水泥的用量远远超过各种有色金属,而水泥本身有碳吸收能力。如果我们在水泥预制件刚成型的时候,把二氧化碳封存到水泥件里面去,就可以在提升水泥本质的同时将水泥的性能增强,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按照欧盟现在的碳汇体系,可以算碳汇,国家可以给补贴。把二氧化碳放在水泥里面,水泥的强度、抗渗性、耐磨、耐腐蚀性都有增强,本身水泥价值也会上升。而且我们也并不需要纯二氧化碳,只需要浓度很低的,几十块一吨的20%浓度的二氧化碳就够。

除了水泥以外,像钢渣这些建筑骨料也都可以通过碳养护的形式,把碳永久地固定下来。虽然说这个方面和中国现在100亿吨地排放量还是不成比例的,但是可以先实现零到一的转变,先进入这个行业,制定有关标准,那么之后,中国甚至能够出口有关的技术和标准。

观察者网:您刚讲了农业和建筑上的应用,在商业方面碳捕集会有哪些应用?碳捕集和碳利用会带来哪些科技创新和产业机遇?

陈曦:在商业方面,比如说鲜花。在二氧化碳氛围中,鲜花花期可以从一周延长一个月甚至更长,从此鲜花不一定非用飞机运,甚至可以用卡车运。

例如啤酒里的气泡。我们生产制造一批专门的二氧化碳捕集的生态系统和气泡水系统,就可以应用到啤酒生产里。

再比如天然气升级、油田助产都是分布式新赛道。综合碳捕集和碳利用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可以形成分布式碳中和为基础的一个零碳、负碳循环经济体,由产业革命带动振兴乡村经济,把碳循环、能源循环、水循环囊括在一起。

碳中和天平右端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机遇。通过分布式按需捕集,结合多路径分浓度综合利用,能够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以创新链驱动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赛道。

观察者网: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国前的进展如何?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陈曦: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以能源支撑,能够满足人类巨大经济体量的能源只有三个:太阳能、核能、还有化石能源。

过去100年,主导化石能源,它最便于开采,能量密度也高,成本最低,但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为全世界所关注。然后是核能,我认为核能被耽误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一些灾害造成它频频进入大众视野,核能得到稳健开发后应该是能够担起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