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历史上通过资产重组改头换面“摘帽”的公司共有4家,其中系统内借壳2家称*ST昌河(中航电子)、ST宇航(中航动控),系统外2家称S吉生化(航空动力)、S*ST北亚(中航投资)。我们通过优质资产注入或资产置换等后续动作,使壳公司变更主业获得新生。上市公司蜕变之后实现了价值重估,给中小股东带来了高额回报。

  例如,2008年4月10日,*ST昌河因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交易。该公司原有的汽车资产短期内难有起色,如果没有优良资产注入,使公司扭亏为盈,上市公司面临退市风险,而一旦退市,作为实际控制人的中航工业和超过2.7万名中小股东都面临血本无归的境地。

  为此,我们通过中航电子重组*ST昌河,不仅避免了风险,还让投资者大幅受益。中航电子于2009年4月10日开始停牌,前收盘价8.34元,2010年9月20日复牌,当日开于22.05元,涨幅高达164.39%,同期内上证指数仅上涨9.31%;此后中航电子价格最高曾达到47.79元,较复牌后又上涨了一倍。从停牌算起至2012年2月29日,中航电子股价涨幅达242.69%,而同期上证指数仅上涨2.04%,中航电子跑赢大盘收益200%。

  再从其他指标来看,中航电子的每股收益由2008年重组前的-1.04元,提高到2011年的0.5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78%,资产规模由重组前的22.49亿元,扩充至70.67亿元,全体股东都获得了良好的收益。最近两年,中航电子资产规模、资产质量以及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持续盈利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大幅增强。公司市值也较停牌前大幅增长,2010年9月20日复盘以后的市值一度达到117.99亿元,为重组前的2.45倍。

  中国航空报称中航工业重组整合以来,您多次强调所属各单位要强化回报股东的意识,集团公司要强化“分红”考核和管理,旗下的上市公司也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分红。您为何对企业回报股东如此重视?中航工业下属单位目前的回报股东情况如何?

  林左鸣称分红是企业回报股东和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天然使命之一。某种意义上,企业分红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在中航工业,我们一直要求所属各单位要强化回报股东、回馈社会的意识。集团公司正在强化“分红”考核和管理。我们认为,能为股东创造效益的才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否则就不允许在岗位上滥竽充数。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把集团公司的“万亿”目标,按规模、效益、运行质量、风险控制和股东回报等五类指标在一个平台里进行配置。这些措施的推进,使得集团下属企业既有努力创造效益的激励机制,也有主动回报股东的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