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歼-11,苏-27,苏-35,重型战斗机

 

  而在基础设施差,机场密度低的中南半岛和青藏高原,机场数量和高原山地对于整个后勤体系的限制决定了这一地区无法像欧洲那样密集靠前部署大量的战斗机。在双方数量无法构成压倒性差距的情况下,高端重型战斗机在单机质量上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与这一情况类似的是苏联的西伯利亚荒原到北冰洋这一地区;在这种基地数量稀少,传感器密度低,地理空间广阔,后勤系统受到严重限制的环境下,除去为降低成本和空军合购的战斗机,苏联国土防空军装备的历代专属机型无不是拥有超大航程和超大雷达孔径的重型战斗机。其在冷战高峰期的典型代表——米格-31战斗机,就是一个正常起飞重量达到41吨,雷达孔径1.4米,拥有1000公里以上作战半径的怪兽。在当时苏联电子工业相对西方薄弱的情况下,米格-31仍然率先在战术飞机上采用了大尺寸的无源电扫雷达,其对于态势感知能力的强调可谓登峰造极。而美国在对应的阿拉斯加方向负责攻势空优的王牌部队——第3联队,装备的也都是拥有大航程和强大态势感知能力的F-15C战斗机。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围绕这类使用环境的战斗机,必然是具备远航程,大传感器孔径,价格昂贵的重型战斗机。

  可以说,一款完全独立研发重型战斗机和配套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不仅是迈入世界一流航空工业俱乐部的资格证,也是切实符合我国的国防需求的。欣慰的是,作为我国挑战世界战机性能王座的作品——歼-20,已经在快速的研发过程中,而配套的第四代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自然也在稳步进行。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清醒的意识到,与歼-20相同技术水平的F-22,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批量化装备部队,而真正和F-22一样装配四代发动机的全状态歼-20,暂时还看不到它的身影。拥有作为大国之傲的重型战斗机,和它背后代表的强大航空工业体系——追逐它们的路程,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