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有人赞扬俄罗斯有本事通过整体的综合来弥补分系统技术不够给力而形成所谓“系统优势”,这其实是无奈,而不是英明。精妙的战术配合是可能弥补个人球技的不足的,但精细、复杂的战术配合实际上留下了破解的命门,胜利的基础远不如全员高超球技来得牢固可靠,后者的战术选择和应变余地也更多。系统优势并不根本解决缺门的问题,只是把脆弱性转移到不同的方向去了。

更糟心的是质量问题。问题可能出在总装厂,也可能出在整个供应链上的任何环节。在2012年,就有一架即将交付越南的苏-30在出厂试飞时,机头右侧照明灯具由于质量问题而脱落,吸入进气道后造成右发空中起火,飞行员被迫跳伞。可巧,飞行员与这次苏-57坠毁是同一个人。幸好俄制K36系列不愧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弹射座椅,技术优越,质量可靠,从80年代开始就在各种坠毁事故中挽救飞行员的生命,包括1989年在巴黎航展和1993年在英国费尔福德航展,也包括上述苏-30和苏-57的坠机。

还在苏联时代,军工产品的质量就不出色,但一般不掉大链子。苏联解体对俄罗斯军工的打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从体系和供应链的完整性,到熟练技工、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从生产线秩序和纪律,到质量控制;加上军方人员的训练废弛、纪律涣散和各种漫不经心。损失是深重的,而且蔓延到整个军工体系:

- “库尔斯克”号鱼雷爆炸导致核潜艇沉没和全员丧生

- “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在初期屡屡发射失败,部分原因是质量控制

- “阿玛塔”主战坦克在红场检阅彩排时因为发动机故障而抛锚

- 苏-57五号机在2011年莫斯科航展着陆时发动机起火

-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在叙利亚作战期间拦阻索故障迫使飞行员弃机跳伞,在维修时浮船坞沉没导致起重机倒塌而砸坏甲板,后续维修中电焊火花引起大火

莫斯科航展上单发起火的苏-57原型机

这些都是高可见度事故,不为外界所知的还有更多,仅2019年12月里就还有17日的“逆火”式轰炸机因为发动机故障而迫降和12日的米-28武直坠毁,可能与维修或者质量有关。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空军对引进的AL31涡扇发动机的质量也颇有微词,这是大力推动涡扇10“太行”系列的另一个动力。

俄罗斯军工当然还是有亮点的,885/885M“亚森”级核动力攻击潜艇、995/995A“北风之神”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还是值得羡慕的,“先锋”高超音速洲际导弹也已经入役。就是苏-57,在叙利亚“实战测试”期间,也有不俗的表现,至少没有美国及以色列得意洋洋地号称远远锁定的消息,而苏-57据报道参加了在东古达的作战,那里离以色列控制的戈兰高地只有40公里,不可能不处在以色列防空雷达的全时监视之下。北约给苏-57的代号是“重罪犯”(Felon),虽说北约代号是“随机选取”的,北约的计算机即使在冷战高峰也没有选取出过这样恶狠狠的代号。